记者:刘主任您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5年发布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指出:“中国的减贫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了贡献,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学习经验。”请您简要给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扶贫开发方面取得的进展。
刘永富:好的,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带领中国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1982年“三西”(甘肃的河西、定西,宁夏的西海固)农业建设,拉开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序幕。此后,又先后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根本变化。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减少农村贫困人口7亿多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为国际减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这个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也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哪些新的成就?
刘永富:根据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党中央、国务院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和实施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方略,制定了一系列力度大、针对性强的重大举措,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扶贫开发事业取得新的显著成就。
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12年到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5000多万,贫困发生率年均下降1.8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幅,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预计2015年再减少1000万以上贫困人口的任务可以完成。这将标志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中期目标和“十二五”扶贫工作圆满收官。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贫困地区水电路建设全面提速,785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和354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得到解决,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新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24万公里,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正在形成,越来越多的地区告别了不通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的历史。
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高。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观,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200多万学生,中职学生全部免除学费,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逐年扩大。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应急救助相衔接的机制初步建立。农村低保和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全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免费就业服务全面实施。
扶贫机制创新迈出重大步伐。完成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为开展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干部驻村帮扶覆盖所有贫困村。以减贫成效为导向的财政资金分配、贫困县政绩考核等机制基本建立。国家设立扶贫日,社会扶贫激励政策日趋完善,各方面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初步形成。这些探索实践,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内涵,进一步增强了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记者: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进展,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是密不可分的。习近平总书记就曾谈到,“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对此您一定深有体会吧?
刘永富:的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多次到贫困地区调研指导,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动员和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仅过去的一年里,习近平总书记就多次到贫困地区视察调研。在云南,总书记深入民族地区了解扶贫工作,提出确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要求。在延安,召开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强调加快老区发展步伐,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在贵州,亲自带领7个省区市的党委书记深入贫困村贫困户搞调研,并召开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座谈会,提出“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之后,又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扶贫开发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主席还在联合国发展峰会、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表重要讲话,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带领人民战胜贫困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再次郑重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人要携手前进。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我们吹响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全党全国要勠力同心,着力补齐这块短板,确保农村所有贫困人口如期摆脱贫困。”
记者:2016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今后五年,要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在您看来,要达到上述目标,主要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刘永富: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如果到2020年,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还有区域性整体贫困现象存在,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采用常规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因势利导、众志成城确保“十三五”时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时间紧迫。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只剩下5年时间。平均每年需要脱贫1000多万人,平均每月需脱贫100多万人。如期兑现党和政府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宣告,开弓没有回头箭。
任务艰巨。从人口规模上看,目前,全国尚有6000万人口没有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规模。从区域分布上看,剩下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贵州、云南、河南、广西、湖南、四川6省区,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人口最为集中。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低,制约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其中还有不少人居住在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石漠化等生态脆弱地区,即使花很大代价帮助脱贫,也是暂时脱贫,很快会返贫,必须花巨大代价进行易地扶贫搬迁。从扶贫对象上看,经过多年扶贫开发,条件相对较好的基本都已脱贫,剩下的都是很难脱贫的人口,是难啃的“硬骨头”。其中有不少贫困人口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患重病慢性病,或者文化程度低,脱贫成本高。从国内外经济环境上看,当前,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脱贫攻坚产生拖累作用。
潜力巨大。脱贫攻坚是带活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动力。贫困地区幅员辽阔,14个连片特困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左右,贫困人口数量巨大。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既能新增有效投资需求,也有助于消化过剩产能、增加就业机会,而且不会造成重复建设。贫困人口消费水平低,但消费边际倾向高,消费层次与我国现有产品档次和产业水平吻合。促进他们增加收入,可以扩大有效消费需求,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赢得时间和空间。贫困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对经济发展大局可以起到“下好一子、带活全局”的效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