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当代中国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创新。《易传》中讲“日新之谓盛德”,《礼记》中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观念是激励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思想根基。各类机体的动力和源泉之所以来自创新,正是因为新陈代谢是各类机体生存的基本方式,创新才能不断突破已有困局,不断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协调。这一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说是要处理好“道”与“术”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的本质特征是造就实践活动中相关要素之间的充分和谐,为此需要采取最合理、最有效的路径和方法。正如庄子的寓言“庖丁解牛”描述的那样,一旦人类实践活动达到实践主体的身心、对象、工具及其他相关要素之间完美和谐,就超越了具体的“术”,进入“道”的理想境界。这种关于“道”“术”关系的理解,对于协调各种机体发展中的内、外部关系尤为重要。西方近现代技术发展中一度出现的操作者身心不适、某些社会冲突加剧、环境污染等问题,都表明其“术”的发展缺乏“道”的引导和约束,使实践活动的相关要素之间出现了不和谐状态。强调“协调”这一发展理念,有助于扭转这种发展趋势。
绿色。这一发展理念在中国先秦时期就有思想萌芽,“天人合一”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先秦儒家将伦理道德推广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领域,主张“天地之大德曰生”,人类活动应该“赞天地之化育”。道家主张“道法自然”“爱人利物之谓仁”。近代以来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表明人类社会中各种机体的发展都需要“绿色”的最佳环境。这不仅指人的生理健康需要清洁的自然环境,也涉及如何防止人们的心灵被污染、如何避免社会风气被毒害的问题。“绿色”的发展理念有助于开拓人们的视野,主动构建各种机体良性发展的外部环境。
开放。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不断吸收各国的思想文化资源,并加以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发展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体现了面向世界的理想的发展态势,“和而不同,兼收并蓄”体现了对外开放的特色和原则。从机体哲学角度看,开放态势才能够保证各种机体充分吸收来自外部世界的营养、能量和信息,使其自组织活动不断趋向合理有序、动态平衡,上升到更高层次。
共享。机体中每个单元都必须与其他单元处于“共生”状态,在新陈代谢、交换信息、发挥机能方面实现充分共享,才能保证机体在整体上的生机和活力。这就是费孝通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生态危机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应对的难题,“只有一个地球”的共识呼唤“共享”发展理念,而这种理念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从机体哲学出发得到充分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越来越凸显其机体特征,互利共赢是当代必然的理性选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