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与前瞻性引导作用

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与前瞻性引导作用

传统的货币政策重视隐秘性,一方面防止公众利用信息进行投机行为,一方面希望通过隐秘性政策获得冲击效果。其理论基础是理性预期学派的长期货币中性论,认为公众能充分利用一切有效信息,货币政策的效果会被公众的预期所抵消,只有没有预期到的货币政策才能对经济产生重要作用,预期到的政策会被公众提前消化,公众提前做出反应会使政策无效,因此只有突发性的政策才能起作用,这也是需求管理无效论的理论解释。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各国的央行都偏好于注意货币政策的隐秘性。

但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货币当局越来越重视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在理论方面,随着预期理论的发展,预期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现代预期理论表明,强透明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发展也强调透明度的重要性。在实践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恶性通货膨胀甚至滞涨的出现,还有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都对隐秘性货币政策提出了质疑。新的研究表明,货币政策的隐蔽性可能会造成公众预期的紊乱,进而对经济稳定造成冲击。人们发现,对于货币政策隐秘性的国家,公众会自发形成通货膨胀预期,公众还会因为不相信央行而与央行的行为不一致,从而增加央行调控政策实施的难度,进而降低调控效果。此外,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也是货币政策独立性的要求,因为透明度是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载体。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有助于稳定物价,在控制物价方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提前消化政策的负面影响,在政策出台时不会出现大的负面冲击。比如,现在很多国家开始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如英国、新西兰等国家,通过提前公布通货膨胀目标来引导公众行为,从而使得通货膨胀水平稳定在目标值附近。与此同时,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也是货币政策独立性的要求,因为透明度是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载体。

美联储过去曾捍卫过货币政策的隐秘性原则,但是现在也开始重视透明度建设,例如美国近期的加息,美联储已提前通过多种渠道透露加息信息,引导公众预期,一方面引导公众行为,达到调控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减轻了真正加息时的负面冲击。在这次加息中,美联储通过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来调控公众行为,增强了政策的引导功能,使公众的行为与政府一致,减少了政策执行的阻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