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1.通过顶层设计进行体制创新,建设“数字特区”畅通信息流成为打造京津冀创新共同体的当务之急。
“数字特区”就是“信息和数据”的特殊监管区,借用了深圳特区的概念,但管理上更类似于“自贸试验区”,即从国外进入特区信息和数据以及从特区去国外的信息和数据不再经过事前审查而是改为事中和事后的监管,进入国内其他区域的信息和数据还按现在的方式(必须经过“数字海关”即防火墙的审查和过滤后才能接入)管理,特区与普通区域之间严格物理隔绝或经过“数字海关”。从特区的具体形态上,应该是一个物理隔绝区,人员和设备的进出有严格的管理,类似于出入境管理,基础设施中有一条专门连接到海底光缆入口处(如青岛)的光缆,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无缝连接。
2.在天津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设立我国第一个“数字特区”。
“数字特区”率先实践摸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模式和方法可以适时推向全国,“数字特区”的主动作为会把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由“堵”调整为“疏”,管理方式的转变会带来更好的效果。另外,“数字特区”的建设还有利于民族品牌服务器产业的高速发展,推动芯片、CPU、基础软件(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实现完全国产化;有利于中国云计算产业走向世界,开展国际业务;有利于吸引国际互联网企业将其亚太区域的数据中心落户发展;有利于开展国际离岸金融结算业务和国际离岸数据业务;有利于京津冀现代物流产业和国际港口的升级,提升其在全球的地位;有利于动漫产业、电商产业对国际业务的拓展等。
3.三步走渐进式建设“数字特区”。
第一步:规划一个2-3平方公里的物理隔绝区域,采取严格封闭管理措施,设立由国家网信办牵头多部委参与的独立的“数字海关”,实现对不良信息输入与敏感信息输出的有效管控,严格把进驻的企业限定在我国的跨境电商专业领域,实行进驻前的登记审批制度严格人员出入管理,采用出入境管理方式。
第二步:将园区扩大到10平方公里,在总结前期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形成一整套管理机制,将园区划分为办公区和配套区,进行清晰的功能区分和定位,实行标准化管理,将入驻的企业扩大到我国的金融业、动漫游戏和信息服务业等领域。
第三步:将园区扩大到30平方公里左右,规划高端制造区和外企区,摸索更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将进驻企业扩大到高端信息制造和外资离岸金融业务及离岸数据业务等领域。
“数字特区”的建设和管理关键是解决信息安全问题,选择渐进式建设“数字特区”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在试验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和总结存在的问题,如问题难以解决也可以随时停止试验,将全球服务器的数据中心放在我们能管控的地方,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管理上,我们都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安全,并以此为契机摸索到一整套管理机制,提升我国主动应对新一轮全球科技与产业革命的能力,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导权。
综上所述,建设“数字特区”是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我国把握新一轮全球科技与产业革命主导权的具体实践,是打造京津冀创新共同体有力抓手,可以实现以北京的科技研发、天津的交易结算、河北的商品生产在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协同发展,带动我国在互联网时代开启又一轮健康、良性和快速的发展。
(作者为天津滨海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