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的为官之道(2)

周敦颐的为官之道(2)

摘要:1036年,龙图阁学士郑向推荐自己的外甥周敦颐做了个主簿。这个周敦颐成了后世尽人皆知的廉官。1093年,东坡学士做了一件小事,将身边的书吏高俅推荐给了当时的附马都尉王晋卿,这个高俅竟然做到枢密相使,变成史上骂声不绝的奸臣。在大宋王朝,这都不是什么事。大宋的科举制度尽管非常完备,每次录取人数也很多,但宋人晋身并不限于科举一途,举荐就是很普遍的一种。

周敦颐却算是一个另类,他不狎妓,不纳妾。他最大的业余爱好是热爱山水。

他做官三十多年,“在薄宦有四方之游;于高贤无一日之雅。”每游一个地方都会写诗刻于石上。跟他游的都是些什么人呢?或者是范仲淹、胡宿等名士,或者是程颢、程颐等大儒,或者是高僧道人等隐士。他到哪里做官,哪里便跟随着一屁股学子,一边游历一边写诗一边传道。王安石这等人物年青时因为几次登门都没有机会见到他而恚然慨叹:难道只有我没有机会“求之六经”吗?著名学者兼政治家吕公著听闻周敦颐之名,以身家性命担保推荐他:如果今后周某人收赃纳贿,“甘当同罪”。

周敦颐以游历山水作为明志养心之举,意味着他舍弃了追名逐利之心。更重要的是,周敦颐很注重选择与什么人同游:“寻山寻水侣尤难,爱利爱名心少闲。此亦有君吾甚乐,不辞高远共跻攀。”

寻好山水容易,寻同游好伴侣难,一旦爱利爱名,心就不得闲,哪能享受到“孔颜乐处”?他一不追逐名胜古迹,二不追寻风水宝地,三不与志道不合者游,四不用公款游玩,而是于游中寄兴修怀,感悟人生,修心养性,体验自然乐趣。因而,每游一处,他都有感有悟。

爱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他(它)就会变化成一种形象,植入你的脑海,引导你,约束你,规范你。四十七岁那年,周敦颐写下名篇《爱莲说》,以莲自喻,表达自己特立独行的高尚爱好和清廉之志。

因而周敦颐淡泊名利,怡然自乐。他不爱菊,表示不逃避社会责任,不学陶渊明挂冠隐居,独善其身;不爱牡丹,表示不学人做官取巧作秀,追求大富大贵。

周敦颐第一个官职是分宁主簿。有一个案子久决不下,周敦颐到任后,“一讯立辨”。这引起了当地人的惊异:“就算是老吏都做不到啊。”很快被推荐做南安军司理参军。有个人犯了罪,但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却想重判他。王逵是著名的酷吏悍吏,大家都不敢和他争,周敦颐却不怕,与他力争,但王逵不听,周敦颐当即决定弃官而去,说:“这样的官有什么可做的!杀人以媚上,我决不做。”一句话惊醒了王逵,囚犯得以幸免。

这是依法行政的好榜样。后来这个王逵还推荐他升官做郴县县令。

过了几年,周敦颐转到南昌做知县,南昌人高兴得不得了:“这是当年在分宁时一讯立辨的那个人啊,我们有盼头了。”于是富家大姓、黠吏恶少都生怕得罪他,甚至有了羞耻感。

周敦颐做官以廉判明断著名,一生辗转多地劳累奔波,却并不感觉苦;尽管铁面无私,堵住了一些官员谋私的途径,但他一生没有公敌,也无私仇,真正做到了“官清赢得梦魂安”。

这归根于他为官崇拙去巧,立诚立信。世人大多乐做巧官,不做拙官。周敦颐却认为巧者好张扬夸大,言多文饰;拙者注重实际,不在言词。巧者处处为己,机关算尽,往往灾祸及身;拙者不求多得,奉公守法,身家康泰。

自古以来,诚字说得很多,但怎么落实一个诚字?周敦颐说,要做到动静、言貌、视听无违。他先是解释了“五常百行,诚则无事”;继而说明“寂然不动”就是诚,就是无欲,心纯;接着指出动静处置要得宜,“动而正,静则明”;又提出言貌视听要不逾规矩。总之就是要端正作风。因此,作风就是人的动静、言貌、视听。一个拙字,一个诚字,是克己之法,是成己之道。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