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世界意义(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世界意义(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示范意义

拉美国家在独立革命之后迎来了黄金岁月,但在利用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获得初期发展后,没有新的支柱产业接过接力棒,从而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东国家长期以资源能源出口为主要经济支柱,一度获取巨大财富,但其经济结构单一,容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新能源技术的冲击,并持续受到霸权国家参与的地缘政治军事冲突的威胁;原苏东地区转型之后,陷入到资本主义的各种困局之中,经济发展一波三折;印度独立后长期发展缓慢,近年来虽有跃升,但经济发展水平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多非洲国家还在种族矛盾和贫病交加中挣扎,独立自主后也难以持续快速发展经济。

上述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思想的影响。资本主义制度的这种水土不服和只有利于少数发达国家的“中心—外围模式”,使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目光逐渐转向日益繁荣的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的“独立自主同扩大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的经济外交原则,“改革、发展、稳定三统一”的社会转型原则以及“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的经济体制改革原则,或可以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指明一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发展路径,突破“中心—外围模式”下的发展陷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借鉴意义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前途未卜,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问题重重。首先是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放缓,引发人们对经济高速发展持续性问题的讨论;其次是北欧福利国家经济零增长、人口停滞和福利倒退;再次是欧债危机和难民问题;日本的“安倍经济学”也始终未能将其拉出多年的泥潭。全球金融危机已过8年,美国经济仍未真正走出衰退,劳动参与率屡创新低——活劳动才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劳动参与率持续走低是经济持续低迷的重要证据。如今,不少西方学者开始反思其经济理论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到解决危机的新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也许能帮助其找到答案。

针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国内外经济放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了新常态理论,更加重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供给侧改革,重视消费需求和民生改善,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并在2014年、2015年的实践中做到了持续的经济结构优化、创新机制改革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0%,2015年的贡献率仍高达30%,美国的贡献率仅为10%。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持续约十年超过美国。针对私有产权引致的贫富分化问题,中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让国有企业承担更多诸如创造就业、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建设等社会责任,兼负部分转移支付的职能,控制贫富两极分化。在应对市场失灵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二者在功能上能够实现良性互补,在效应上能够达到协同。总之,中国在经济实践中积极应对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弊端冲击,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平稳增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重塑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理论意义

现代世界政治经济体系,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是资本全球扩张的结果。它发端于欧洲,然后扩展到其他沿海地区,最后深入全球内陆。借助新自由主义体系,美国最大限度地占有和控制世界各国的剩余价值。然而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经济政治霸权开始衰落,世界其他国家对其主导的新自由主义体系开始质疑,但苦于没有新的理论指引,仍在徘徊和观望中艰难前行。反观中国,高铁技术在全球的合作推广,使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全球战略的友好与真诚;“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推进,使世界各国共搭中国经济的顺风车;亚投行的大力筹备,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雄厚的资本支持。参与全球化进程,完善世界经济体系,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树立社会主义模式的榜样,提供难能可贵的理论和经验借鉴,已是不可忽视的中国影响。

(丁晓钦,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