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世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世界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诞生至今已有150年,以其为基础理论指导的新中国经济建设也走过了67个春秋。在此期间,我们造就了经济总量增长5610倍的奇迹,以近4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为世界树立了经济转型的最好榜样。在不断总结得失、积累经验、坚持奋斗的前行之路上,中国以理论结合实践的科学方法,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核心思想的同时,发展其理论以适应国情和世界经济新变化,遇到新现象、新问题时不墨守成规,积极探索与创新,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伟大指导意义,对世界也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古今中外优秀理论的结晶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传统习惯。相对于西方的个人利益价值观,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关系的和谐。中国人的集体观念不局限于家族,兼顾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在国家大义与个体和家族权益有所冲突时,推崇“舍小家为大家”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追求“顺天应人,天人合一”的和谐自洽,而不是一味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人与人相处遵循“仁爱和中庸”。在看待财富时,提倡“均富,共富”而不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些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许多至今仍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

一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只有考虑该国历史、文化和习惯等制度因素并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理论,才能为经济发展找到最适合最有效的方法和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这种结合的典范。它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从根本上避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问题和弊端,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且还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风俗特点,积极改进和创新。

新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建立了大量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通过榜样宣传和集体优势,“团结一切的意志,一切的力量,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处处攻关,力成大业”,用短短几十年就将新中国从废墟上的农业国建设成工业国,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然”“平衡”“仁爱”“中庸”的传统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得到了升华。近年来,中国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以创新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注重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兼顾产业平衡、经济协调而非盲目追求GDP,提出绿色集约式的永续发展路径,加快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发展创新经济。传统文化追求“均富,共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共同富裕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不仅通过提高效率、加快财富积累为“共富”增强了物质基础,还在制度上将兼顾公平放在了重要位置,积极减缓两极分化。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切实做到了“世情为鉴、国情为据、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综合创新”,是古今中外优秀理论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发展实践的结合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因其优越的基本经济制度支撑,完成了伟大实践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梦寐以求又无法企及的。我国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提出了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共存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该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先进经济基础;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方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可以最大限度地矫正市场失灵,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又可以充分激发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率;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可以缩小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的差距,避免需求不足式的经济危机,多种分配制度共存可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充分调动各种要素的活力,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扩大经济规模。

怎样的经济运行模式更加适合社会主义,经典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给出确切答案,但是新中国在工业化初期使用计划经济模式,集中优质资源优先建设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在工业基础牢固之后,平稳转型为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理论优势和体制优势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