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3月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启动首轮谈判以来,谈判各方分歧一直难以弥合,预定达成协定的时间一拖再拖。2015年10月5日,历时五年多的TPP谈判终于在相互妥协中宣告结束,并达成协定文本。但时至今日,TPP仍饱受包括谈判成员在内的世界各国民众的质疑和争议。究其原因,主要缘于TPP存在制约谈判、审批和实施的六大短板。在中国,TPP的负面效应和潜在威胁一直是官、商、学界热议的话题。但作为被排除在这一协定之外的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应充分认识TPP的固有问题,理性应对这一协定实施后可能带来的冲击。
六大短板
战略考虑各不相同。对于美国而言,主导并大力推动TPP谈判,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作为“重返亚太”、应对亚洲新兴力量崛起、布局亚太秩序的重要手段;二是通过TPP主导未来全球经济治理尤其是国际贸易规则。对于日本和加拿大等国言,则主要基于维系与美国的传统盟友关系,并借此提升在亚太地区的话语权。而对于越南等东南亚小国而言,加强同美国等经济大国的关系,难掩谋求平衡区域大国关系的意图。作为一项经贸协定,TPP承载了多种战略目标与诉求,使得各成员不得不努力寻求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平衡点,大大增加了决策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预期收益出现分化。由于贸易与投资转移效应,TPP的签订实施将给各成员的实际GDP、福利、进出口等方面带来一些积极作用。但是,各成员的预期收益却存在很大差异。根据测算,TPP将导致新加坡包括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在内的福利增加1598亿美元,而智利和秘鲁的福利增加不足10亿美元,分别为9.9和5.9亿美元;导致越南和新西兰的出口增加6.6%和4.6%,而墨西哥仅为0.9%。尽管TPP能使多数成员的贸易条件不同程度改善,却会导致马来西亚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一旦TPP实施,由于各成员收益存在明显差异,很可能成为贸易纷争的隐患。
国内团体得失不均。在谈判阶段,TPP之所以久拖不决,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受到来自各成员内部利益集团的压力。尽管高标准的开放政策有利于促进贸易自由化,但给各成员国不同产业带来的影响不尽相同,甚至截然不同。例如,美国的汽车行业、日本的医疗和农业、新西兰的乳业、越南的服务业等都将遭受不同程度地冲击。TPP给国内不同团体带来的得失不均加大各行业之间的利益分化,也激发了国内受损团体的反抗情绪,并由此形成阻碍TPP审批和实施的主要力量。
主权治权存在冲突。与世界贸易组织(WTO)相比,TPP确立了具有更强约束力的争端解决机制。TPP要求几乎所有的交易都具有法律约束力,例如确立保护投资者权利的投资者诉国家争端解决机制(ISDM),高于WTO的卫生与植物检疫(SPS)标准以及包含了劳工与环境条款争端解决的具体措施。这些规则涉及国家主权范围内的很多领域,在执行过程中,难以完全超越主权界限,并且需要当事国政府的支持与配合。如触及核心利益,很可能导致主权与治权之间的冲突,从而影响TPP规则的权威性。
排他性的规则体系。自谈判伊始,TPP的排他性一直为外界所诟病。TPP的排他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员的选择性。作为一个区域性经贸协定,TPP并非向亚太区域所有成员开放,而是通过邀请和“一致同意”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会员俱乐部,割裂了原来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二是规则的歧视性。例如,原产地规则方面,TPP对于纺织品及成衣实行“从纱开始”(yarn forward)原则,要求成衣产品使用的纱线与布料等所有原物料必须产自成员国,且剪裁与缝合等制作过程皆须于成员国内进行,才能享受关税减免。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成员利益,但这种狭隘的规则不利于全球贸易的自由化。
冲击多边经贸进程。TPP对全球多边经贸体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TPP加剧了全球经贸格局的碎片化。为了应对TPP带来的冲击,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谋划新的区域经贸谈判,从而启动竞争性的区域一体化进程,由此导致全球经贸格局朝着碎片化的方向加速发展。二是弱化了多边贸易谈判的动力。TPP的实施生效,首先将降低其受益成员推进WTO框架下多边谈判的动力并使多边进程阻碍加大,进而损伤其他国家的积极性。从长远来看,全球多边进程受阻,TPP成员的利益也将受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