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儿求职的背后是家庭教育之殇(3)

替儿求职的背后是家庭教育之殇(3)

 

父亲替儿跑招聘会背后的真问题

时下父母帮子女跑招聘的事并否少见,而是时有所闻。各种场合招聘会上,不时出现了父母“代跑”的身影,关于父母越俎代庖的嘘声又起。在大学生独立能力和独立意识是否欠缺争议的背后,我们不得不关注,这些角色错位中折射出的社会集体焦虑以及种种的现实窘境。

父母心疼儿子工作太累,他想让儿子换份工作,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这样做实际上不是在帮忙,而是帮倒忙。作为成年人,参加招聘会是步入社会的第一步这样一件大事不应该有父母代劳。如果连这都要依靠父母,企业会质疑应聘者的交际能力,认为这些毕业生缺乏自觉意识和独立能力,连毕业求职都要父母代劳或陪同,让人怀疑他们今后的工作能力。也给用人单位留下一个不好的第一印象,绝大多数单位都不会考虑纳为己用。如果大学毕业生到招聘市场的胆量都没有,那以后很难在企业生存下去。

当前,很多大学生因为“专业所学与社会需求”不对口,或非“名校”出身,而宁愿“寄居”在学校或者“蜗居”在家里,也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在就业上的“高不成、低不就”诱发了个人心理上的就业恐惧,影响了自身对就业机遇的恰当把握;另外很多人家庭条件优越,总想依赖父母,找工作“眼高手低”的现象较普遍。

家长越俎代疱目的是为孩子“把舵”,但他们显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父亲替儿跑招聘会并非正常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高校毕业生“断乳期”在延长。家长在子女就业问题上,应成为向导、做引导,而不该当“领导”,多关心不是做陪伴,多关爱不是常唠叨,多参考不是做决定。

父亲替儿跑招聘会,不仅是父母的越俎代庖,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诸如应聘者有自卑心理,在一些招聘单位招聘中,长期以来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院校门槛”,校历歧视已激起不少怨声,大量非“名校”毕业生甚至将自己的“第一学历”称为“惨痛的代价”、“无法更改的痛”、“难以抹去的污点”。在就业领域,名牌大学成为求职者的准入限制,造成就业机会不公平,还有“十大就业歧视”,让应聘者没有自信心不敢面对而让父母“探路”。

父亲替儿跑招聘会从侧面印证了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15年我国有749万大学生就业的数字则再创历史新高。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近期监测数据显示,进入市场求职的人员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增长幅度较大,而就业转失业人员有所减少:与去年同期相比,新成长失业青年的求职人数增加15.8万人,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增加了11.9万人,增长20.1%。甚至有大学生戏谑,“毕业即失业”。毕业生应该从各方面磨炼自我,培养独立意识、工作和生活能力。

高校毕业生也要敢于迈出第一步,与其家里窝着“干着急”、“上网”、“打游戏”,当“月光族”、“啃老族”,还不如走出校门、走出家门,出来“闯一闯”,了解一下就业市场行情。让父母出面包办代替,“刺探”行情,看岗位不如自己大胆走出去试一试,只要敢于面向社会作出理性选择,就一定能找到就业的出路。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