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年,未来两周的两会时间,中国议题将吸引全球关注。作为中国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两会是一个体察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过程;也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献计献策,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的过程。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继提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之后的有一个里程碑式的战略构想。
如果说“四个现代化”的提出更多地是基于近代百年以来我国积贫积弱的生产力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关注的是物质层面或者说“硬实力”的问题。那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则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的背景下,如何通过价值和制度层面的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关注的是上层建筑或者说国家整体“软实力”的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既是对我国既往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对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问题和挑战的主动回应;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学习和贯彻党中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部署,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上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内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共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深刻阐释了价值体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来说,治理是指一系列的价值、政策和制度,通过它可以凝聚一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共识,实现社会公共事务的公平、公正与秩序化。
具体到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则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价值、政策和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价值规范、体制机制,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人类历史的发展实践表明,任何一种国家治理必然要以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发挥支配作用的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才能建成为社会成员广泛认同和遵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高效的国家治理能力。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形成了具有极强时代精神、反应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党领导人民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支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