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以修身”中的“大学之道”(2)

“严以修身”中的“大学之道”(2)

摘要:对共产党员而言,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

意念真诚,即全心全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是意念真诚地为人民服务。如何做到意念真诚?《大学》上讲,“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是说,欲使其意念真诚,则应先在知识上要学彻底。知识要学彻底,则须先看透事物,达透其本质。那么,如何才能达透事物的本质,明朝大儒王阳明曾有“四句教”留给其弟子,其中谈及格物。其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可见,王阳明告诫其弟子,你们只要做到“为善去恶”,即是格物,事物看透了,才能将知识学彻底。

由上述可知,修身的真正根本在于“格物”。如何是格物,“为善去恶”即是。遥想孔子当年,为了实现儒家“为政以德”的政治理想,周游列国。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七日,面临死亡的威胁,孔子仍能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动摇,讲习诵读,弦歌不衰,毫不间断,终成后人敬仰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当年若不严以修身,而因畏惧挫折、死亡放弃自己的理想,则后人不可能会在“万古如长夜”中找到人生的真正方向,其后代子孙也不会至今仍受世人的敬仰和爱戴。汉代以“亲尝汤药”而名垂千古的孝子汉文帝,若不“为政以德”,严以修身,恭俭作则,发展生产,废除酷刑,对人民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则可能无后来的“文景之治”及汉武时代的兴盛。再想红军当年二万五千里长征,前有饥饿、沼泽等死亡的威胁,后有敌人追兵。面对此种状况,我们的先辈们若不严以修身,冒着死亡的危险,为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克服种种困难,则可能不会有现在和平稳定的新中国。纵观历史与当今,凡成就大事业且长盛不衰者,无不是以严以修身而成就的。可见,“为善去恶”不仅是古圣先贤的为仁之道,也是当今社会“治国平天下”之根本。

《论语》中所讲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是此义。孔子认为,“在上的人自身做事正当,不用命令,人民自然会照样去做;如果自身做事不正当,虽有命令,人民也是不肯服从的”。可见,作为领导干部,严以修身是何等之切要;践行“为善去恶”是何等之紧迫。

如何才是“为善去恶”,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三严三实”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干、加油干、一刻不停歇地干;凡是不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改、彻底改、一刻不耽误地改。此语义讲的正是“为善去恶”,前者是“为善”,后者是“去恶”。如此去执行,即是“为善去恶”。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正是要求党员干部积极去做“格物”的功夫,这正是“严以修身”。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做,自然会达到“物格而知至,知至而意诚,意诚而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如果每位党员干部,乃至国人,都如此去做,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必是顺理成章之事!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