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设”助力小康社会快走变快跑

“项目建设”助力小康社会快走变快跑

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13次提到“项目”,24次提到“投资”。他强调,“有效投资仍有很大空间,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国要始终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热土”。(新华网3月13日报道)

众所周知,投资与项目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招商引资则是推进投资与项目建设的前提条件和主要支撑。所以,这次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13次提到“项目”,24次提到“投资”,在笔者看来,这必将助推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由快走变快跑。

事实上,我们中国当前经济的腾飞与各地积极推行招商引资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更是构建“一核多点”格局和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如果一个地区没有一批好的项目,那么,就不可能会有固定资产的大幅增长,也不可能会出现相关产业集聚区红红火火的面貌。所以,当我们从全国层面定睛细看,不难发现,许多地方几乎都是大招商大发展,小招商小发展,不招商不发展。甚至,可以说,项目建设与招商投资直接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108

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招商引资决不是饥不择食,也决不是“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决不能让招商最后变成了招伤。正如《经济参考报》曾经报道的,“在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多地都存在活动多、项目少,洽谈多、落地少的现象。有些企业利用地方政府引进企业的迫切心理,抬高要价,在享受地价、税收优惠后,却未能实现其所承诺的发展当地产业的目标。”这种种乱象,就是各地在错误招商观引导下不规范引资而带来的恶果,不但无法带来当地经济环境的改善,反而,加剧了当地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如何才能抓好“项目与招商”工作?在笔者看来,无非有二,一方面,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地方能不能做好招商工作,除了看当地的发展环境外,还取决于招商人员的思想观念够不够开放、够不够主动,有没有科学的政绩观和招商观。另一方面,就是投入问题。只有今天的投入,才有明天的产出、后天的发展。哪里环境好,哪里商机就多,资本和要素就往哪里流动,这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所以,要想方设法在优化投资环境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园区配套功能,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次李克强总理在13次提到“项目”,24次提到“投资”,在笔者看来,必将助力中国经济、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经济迎来项目聚集、百舸争流、蒸蒸日上的发展新格局。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