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正确义利观,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国际舞台上,强调道义和正义是大国气象的体现。中国在国际合作中,一贯注重义利并举、义利兼顾和义利兼得。通过互利共赢的合作发展,中国正在不断扩大朋友圈。
在去年12月举行的巴黎气候大会上,中国不仅坚守二氧化碳减排的诺言,而且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气候变化援助,是建设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的有力体现。随着中国实力地位的上升,中国也将承担必要的安全义务,更加积极参与地区热点问题解决,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与此同时,中国也将越来越认识到,如果要成为一个举世公认的新型大国,中国也必须“免费让一部分国家搭车”。
拓展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丰富外交内涵。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传统外交已经让位于更富内涵的新型外交。地方政府,企业、协会、大学和智库等民间团体,乃至于普通公民都有参与外交的机会和能力,这种新型外交为改善国家关系、巩固传统友谊和提升中国影响力作出贡献。
国与国之间的合作,离不开民众的支持。在世界经济低迷、转型加速的态势下,各国政府面临更为紧迫的民意压力,做好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有助于丰富中国外交内涵,也将促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维护中国海外权益。今后五年,中国将实现进口10万亿美元、境外游5亿人次、对外投资1万亿美元的目标。这样大规模的“进出”,是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确保这种超级规模的“进出”安全,将是中国外交的重大任务。
“十三五”时期,中国可通过共商、共建和共享的原则,切实提升海外权益保护。在涉及中国利益集中的地区,响应当事国的需求,可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和保障能力的相关建设。与此同时,中国外交也要增强对各类地区和国别风险的识别能力,与他国分享有关安全领域的信息。
按照“十三五”时期的目标,至2020年末,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比2010年翻一番,即分别达到82万亿元人民币和4.2万元人民币。按照IMF公布的数据,以市场汇率计算,在“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总量将净增加5.7万亿美元,大致相当于2010年的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也将上升至17.8%。纵观历史,在五年内实现这样一种增量前所未有,将给国际体系带来重大影响。“十三五”时期中国外交的任务,除了维护一个中国经济增长所需的外部环境之外,还要积极应对中国自身进一步发展给国际体系带来的影响。
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的新年贺词中说,“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十三五”时期,中国外交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中心,构建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全力营造和平的外部环境,推进全球共同发展。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全球战略研究院专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