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十三五”规划纲要:八大数字改变生活(3)

梳理“十三五”规划纲要:八大数字改变生活(3)

6.5%

目标:未来五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超6.5%

居民收入指标是“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最引人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之一,根据专家测算,按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5%计算,到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加到3万元,一个三口之家,家庭年均收入在9万元左右,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

“6.5%这个增长目标充分考虑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和可能。按照这个目标,居民人均收入2020年可比2010年翻一番,与经济增长同步;而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同时随着收入分配改革的不断深化,这样一个目标也是可以实现的。”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

做大蛋糕的同时,也要分好蛋糕。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我国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将坚持“双同步”,即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缩小全社会收入差距。

“纲要还提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这体现出依法治国的理念。”潘建成说,通过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将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有序、高效,建立起更加规范的收入分配秩序,有利于促进市场效率的发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45%

目标: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

“十三五”规划纲要十分关心人的城镇化,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这意味着,未来5年,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城里有房住,可以把父母接到身边,他们的儿女也可以在城里读书、不用再做留守儿童,或许有些农民还能把户口也迁到他们挥洒汗水的城市来,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福利和保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介绍,根据规划纲要,未来五年将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常住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

“今后5年,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以‘3个1亿人’中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为例,今年要完成600万套棚户区住房改造,按一户平均人口3—4人计算,这一项目能让2000多万人的生活质量大大改善,同时也可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叶兴庆说,规划纲要中关于城镇化的布局、城市群的发展,也都体现出“以人为核心”和“发展动能”兼顾的特点,如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可容纳更多的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让他们挣钱顾家两不误。

责任编辑:李琨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