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点题
读者杨磊提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很吸引我。想了解“工匠精神”是什么?互联网时代还需要“工匠精神”吗?
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存在哪些差异
提到“工匠精神”,我们也许首先想到的会是德国、瑞士、日本这些国家。其实,在我国古代,“工匠精神”也是非常突出的,有“精益求精”的成语,有鲁班、庖丁等“工匠精神”的典型。这说明,在人类的工艺设计和制造史上,不论区域和文化有着怎样的差别,在追求精致、卓越、精美、典雅等充分反映人类文化审美创造力方面,东西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
基于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不同,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具体的表现样式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相比较而言,东方文化(主要以中国文化为代表)侧重于对柔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多强调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揣摩,孜孜不倦,匠门意象,依天工而开物,观物象而抒臆,法自然以为师,毕纤毫而传神,既体现出一种精益求精的功能特点,也展现出一种典雅优美的审美特点。如在建筑上,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在体现实用功能的同时,也追求天人合一的宜人性的审美功效。
而西方文化(主要以欧洲文化为代表)较为侧重对刚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非常强调对产品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必须确保每个部件质量的上乘,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要求优质高效。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时代后,采用标准化的规模生产,对产品的质量提出了统一的严格标准,以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如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费时40余年,先后造出了五台航海钟,其中,以1759年完工的“哈氏4号”最为典型,在用于航海实验中,总共64天,只慢了5秒,远比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2分钟)还少,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义。他们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严谨、执着、专注、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在我国古代,早在《诗经》中,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在《论语》中对此充分肯定,朱熹对此解读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最值得一提的是鲁班,他已成为“工匠精神”的典范。他以手工操作为职业,钻研技巧,全神贯注,精益求精,集工匠、大匠师、技术家、发明家于一身,把工匠技巧发挥到了极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