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寻回并发扬“工匠精神”(2)

黄健:寻回并发扬“工匠精神”(2)

对于企业来说,“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要求每一个员工不仅仅只是把工作当作赚钱、谋生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认真、专注、热爱的态度,持有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员工所做的工作,就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他一生的职业,也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

以日本为例,在众多的日本企业中,“工匠精神”在企业领导人与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缺少这种“工匠精神”,将会使整个社会的创新变得异常艰难,也更让基业长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也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道。

在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会消失吗

有人说,这个时代“工匠精神”已经缺失了。其实应该说,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不会消失的,但在一定的时间里,有可能会“缺失”。造成这种缺失的原因很多。

从宏观的层面上来说,由于我国在由传统的农耕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许多原先是农民身份的人离乡别土,到城里打工,他们实际上还未能完全适应工业化社会对产品设计与制造的规范化要求,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技能上,他们都还停留在单一的维持基本的生存面上,加上未能经过严格的技术培训,在整体上还缺乏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领悟。

从中观的层面上来说,在我国,建立一整套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工作态度和制度设计,贯穿其中,长期建设,还是一个新课题。

从微观的层面上来说,“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传统,在传承过程中遭遇了一些困境,许多人在快速现代化的浪潮中一时眼花缭乱,不知所措,静不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做好一件事,缺乏耐心、专注、细心和持久力。

因此,综合起来说,“工匠精神”给人一种“缺失”的感觉的确存在,但并不意味它“消失”了。在工业4.0 时代,应该说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工匠精神”,所以,在今天,大力倡导“工匠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