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空气”折射对绿色发展的呼吁(3)

“卖空气”折射对绿色发展的呼吁(3)

 

频现“卖空气”是对绿色发展的呼吁

我国著名的文豪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所言的,看似只是“清风明月”,实则指代我们周边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比如空气、水等。不过苏轼的说法,如今看来似乎有些不大适用了:在雾霾天数不断攀升的现实境况下,“清风明月”早已不再“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就拿空气来说,就频频出现有人“卖空气”。比如陈光标,就将新鲜空气装在易拉罐中卖,并表示深吸三口就可心情舒畅、头脑清醒;再比如浙江金华城区一小伙羊杰,做“空气罐头”生意之后,两年就买了一辆奥迪Q5;甚至连加拿大的创业者也将当地山脉的空气装入瓶子,利用网络平台卖到中国来,而且好评如潮……

再到如今广东的村民“卖空气”,你以为这样的事情肯定会冷场,但结果却是“很火爆”,这说明什么?说明对空气质量的担忧,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焦虑,而希望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则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诚如斯言,当空气污染,水质变差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无处可逃,因为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新鲜的空气与没有污染的水。

曾经有一则环保广告很煽情地表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自己的眼泪。这样的话语,就是对环境污染的一种警示,虽然说的是“水”,但也完全可以理解为我们生活的环境。就眼下而言,唯一的期待是,让治理好污染成为常态,而不能让“卖空气”成为常态。

各地频现的“卖空气”行为,无论是商人为利益的举动,还是艺术家为表达诉求的行为艺术,都是对环境保护的一种警示,也是对绿色发展的一种呼吁。一方面,对于过去一些地方存在的污染行为,必须及时纠正,同时要不断地在治污方面取得成效,偿还之前不科学发展所欠下的账;另一方面,对于现在各地的发展,必须充分协调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处理好各方之间的利益平衡,让绿色发展的理念照进现实,深入骨髓。

当下,“卖空气”的事情还能成为新闻,说明类似事情还不够普遍,也就是说,现在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等方面“亡羊补牢”的话,或许“犹未晚矣”,但若是人人需要的空气、水等,都变成了经济化的产物,或许为时已晚。如今,只希望各地将绿色发展当成一种习惯,将治理污染变为现实行动。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