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执政党依法执政而言,法治政府建设也是其重要条件
执政党对国家的领导必须通过国家机关,特别是通过政府实现。党的方针、政策,党在不同时期确立的治国理政目标、路线,都有赖政府去贯彻和实施。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以后,党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要实现这种方略,执政党自身必须依法执政,同时也要求党领导的各级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没有法治政府建设,没有各级政府的依法行政,执政党依法执政的目标和任务不可能实现。同时,法治政府建设对于执政党依法执政还能够构成一种制约性的保障。如果我们的政府、政府部门、政府公职人员具有法治思维、法治理念,即使执政党的某些组织、某些领导干部违法执政、违法决策、违法领导,他们在执行中也会以适当的方式予以抵制。很显然,有了法治政府,执政党依法执政就多了一道保障。
就守法和法治社会建设而言,法治政府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
其一,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社会建成个什么样子,政府起关键性甚至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应是社会的表率,政府要求公民守法,政府和政府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守法。实践一再证明,没有政府守法,就不可能有老百姓的守法,不可能有全民守法。其二,政府是人民民主实现的工具,只有加强了法治政府建设,才能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实现……才能让人民真正监督行政权力,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其三,社会的法治化有赖于政府行为法治化的引导与推进。只有政府依法治标准建设,才有可能培植法治社会的环境。其四,法治社会建设有赖政府的指导和推动,而政府要指导和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就必须首先使自己的行为法治化。其五,作为法治社会基本要素的社会公平正义必须通过建设法治政府,由法治政府提供相应的“公共物品”(如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公共交通、义务教育等)而实现。没有法治政府建设,社会公平正义就难于保障,从而不可能有法治社会。
法治政府建设对于法治经济、法治文化和法治生态环境建设也有着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法治经济、法治文化和法治生态环境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管理、治理方面的法治,二是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和生态环境建设本身的法治。
第一方面的法治——管理、治理的法治,实际就是对政府(或主要是对政府)的法治要求,例如,法治经济首先要求政府依法管理经济,依法治理市场;法治文化首先要求政府依法管理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依法治理文化市场;法治生态环境建设首先要求政府依法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治理环境污染和依法改善生态。
第二方面的法治——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和生态环境建设本身的法治,也与政府的法治密切相关。例如,经济活动的法治,市场主体是否依法经营、公平交易、诚信履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是否依法行政、公正办事、诚实守信。没有政府的依法行政、公正办事、诚实守信,要保障市场主体依法经营、公平交易、诚信履约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法治政府,就没有法治经济,就没有公平竞争的市场。至于文化活动和生态环境建设本身的法治,同样与法治政府建设密切相关。如果政府和政府公职人员不崇尚法治,不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取代人治思维和人治方式,要实现文化市场的法治化和环境生态保护、治理的法治化是不可能的。
(作者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不能陷入误区
陈先达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思想,的确有许多好东西,但应对这些好东西进行创造性转化。比如孝道。不用说世界上其他国家,即使中国封建社会的行孝方式在当代也很难实行。在当代中国,如何建立孝道,如何恢复孝心,专靠引用古书是没有方法解决的。
诚信也是如此。当代中国社会的诚信存在一定的缺失,这是为什么?儒家学说中确实有不少关于诚信的经典名言,应该学习。可我们当代的诚信缺失问题不能归结为不信孔夫子,不读古书。当代中国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原来的规范破坏了,新规范没有建立。市场经济是以货币为中介的陌生人社会,如果市场不规范,缺乏监管,一个人人讲诚信的社会就不可能建立起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问题,既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怎么样建立新的诚信?要按照当代社会特点来考虑这个问题。教育是重要的,但靠大量引证古书,甚至以古人为榜样进行教育,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办法。当代人的道德,当代人的价值观念,当代人的信仰是属于当代人的问题,不是古人的问题。它不是简单的思想观念问题,而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关系的矛盾问题。不认真治理社会秩序、市场秩序,坚决反对腐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单纯就道德谈道德,其效甚微。光靠办国学班、经理班、读经班,我看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路。
有一种观点认为,物质富裕以后,精神必然开始衰退。我认为这是错误的。物质生产是基础,物质生产不会必然带来精神堕落,只有物质生产发展以后,导致的社会不公,分配不公,富者日富,贫者更贫,才会导致这个问题。你想想看,如果一个社会极少数人占有社会极大财富,而大多数人贫困,会出现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的现象。所以问题不在于物质生产的丰富,激发人们的贪婪和欲望,而在于富裕中存在大量的贫困,即只有一部分人占用财富,因此关键在于如何建立共同富裕的社会。社会主义当然要发展经济,要发展生产,生产更多的社会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使改革红利惠及全民。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坚持缩小社会贫富两极,才使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成为可能。如果物质生产丰富,社会财富增加而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反而越来越下滑,问题肯定不在于生产力的进步,不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在于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培养人的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思想境界方面无可替代的作用。人文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传统文化的教育,但决不能偏到另一方面。科学素质,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素质同样重要。要搞好经济必须研究经济学,尤其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搞好管理必须研究管理学,搞好政治制度建设必须研究政治学,等等。至于要上天,要出海,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要靠发展科学技术。要技术创新,一定要发展科学技术。这些都不是光读经能读出来的,吟诗能吟出来的。
因此,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要重视人文,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但决不能陷入一个误区,让孩子从小只重视读经,读到不知道当代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