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京:追问“ 帕累托最优 ”

王东京:追问“ 帕累托最优 ”

关于福利或资源优化配置,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曾提出过一个标准,人称“帕累托最优状态”。时至今日,帕累托的大名在学界可说是无人不晓。不过在我看来,许多人对“帕累托最优”恐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特别是对背后的含义未明就里。

“帕累托最优”是指在某种既定资源配置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这定义取自帕累托1896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讲义》,是据法文翻译而来。我们也可以换个说法:所谓“帕累托最优”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此状态下,若不减少其中一人的好处,就无法增加另外一人的好处。

最初从教科书上读到此解释,我并不觉得帕累托有何过人之处。照他的意思,只要将福利一次性分尽,分配结果大家都认同便是最优。大家知道中国有个成语叫“各得其所”,意即让每人都得到他所应该得的,说的就是这意思。而“各得其所”出自《周易·系辞下》,比帕累托早两千年,相比之下我当然更佩服自己的祖先。

1992年我到中央党校任教,一次下课后有学员问我:福利分配怎样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比如分配前,我们如何知道每人应得多少?分配时又用什么办法保证每人得到的正好是他所应得的部分?这问题之前我未思考过一时无以应对,不知为不知,于是我只好承认自己答不出。

后来我找来帕累托的《政治经济学讲义》,研读后才发现帕累托讲“资源配置最优”有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是:交换的边际替代率相等;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相等;交换的边际替代率与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相等。帕累托说,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资源配置才是最优。为何要具备这三个条件?让我分点作解释。

先看边际替代率。经济学有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说一个人若消费偏好不变,消费某种商品的数量越多,他从增加消费的单位商品中所得到的效用会越小。据此帕累托推定:当某商品边际效用降到一定程度,人们就不会继续消费该商品而转去消费其他商品。这种增加消费一单位商品与放弃另一商品的比值,即为边际替代率。

那么边际替代率相等是何意呢?举个例子说吧:假设有甲、乙两个消费者,他们对商品效用的评价不同,甲认为一块面包可以代替两个苹果;乙认为一个苹果可以代替两块面包。如果甲用一个苹果换乙一块面包,则甲得到一块面包相当两个苹果,边际替代率为2;乙得到一个苹果相当两个面包,边际替代率也为2。对所有消费者而言,若每一对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便是交换的最优条件。

再看边际转换率。所谓生产的边际转换率,是指企业新增投资与新增产出的比率。帕累托说,若企业生产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不同,企业就会减少转换率低产品的生产,而扩大转化率高产品的生产。比如用同量的投入,生产面包可得收益200元,生产苹果仅得100元,这样企业就会改变要素配置,多生产面包,少生产苹果。此道理也适用于企业之间,若甲企业使用同量资源可得收益100元,乙企业可得200元,资源就会流向乙企业。因此对所有企业而言,同量资源生产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相等是生产的最优条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