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娟:如何认识和评价世界一流学科(3)

胡娟:如何认识和评价世界一流学科(3)

 人才培养为什么对一流学科的评价如此重要?

在中国的高等教育语境下,学科的概念与专业不同,一开始就包括了科学研究的内涵,所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可以被视为学科的两大基本功能。

尽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学科的两大基本功能,但在过往的学科建设当中,科研往往更加受到重视。这与两个误区有关。一是认识误区,习惯于把学科等同于科学研究,把专业等同于人才培养,认为学科的主要任务是科研课题、科研发表与学术贡献,而专业建设对应教学与人才培养。二是评价误区,相对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更容易评价,也具有更高的显示度,往往可以给一所大学带来比较快的即时的荣誉。比如最近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发现引力波,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长在致全校的信中几乎感动和骄傲得无以复加。当然他们值得骄傲。人才培养则不同,具有长期性、非显性等特点,这导致一些大学在学科建设中,往往更重视科学研究而不是人才培养。其实在一流学科的建设上,人才培养有着和科学研究同样甚至更长久的重要性,对一个学科的声誉,也更具有长期的支撑作用。比如英国剑桥大学的物理系(卡文迪什实验室)为什么能够长盛不衰?不仅是因为物理学上许多开创性的成果都从这个实验室产生,更在于这个实验室培养了20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有教师也有学生,教学相长、教研相长在这儿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再比如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人们耳熟能详的并不只是教授们的重要法学著作和文章,更多的是培养出来的各行各业的优秀毕业生,其中包括若干美国总统。而我们查看一些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著名教授的简历,不少都曾有在这个学校这个学科求学的经历。所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一流学科的一体双翼。一个学科在科学研究上的造诣往往能熏陶和激发出学生的思辨力和创造力,而优秀的人才培养更能反哺科学研究,并从知识创新、人才补给和稳定的社会声誉上赋予一个学科长期的生命力。

上述都是认识和评价世界一流学科需要思考的问题,涉及个体与整体、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内部主要因素之间的种种关系。在中国未来的一流学科建设和评价上,如果一定要有关键词的话,应该包括“分类”“尊重”和“去功利化”。“分类”就是对不同的学科要使用不同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这种评价体系和标准的不同,不仅体现在微观的测算方式上,也体现在宏观的功能区分上。这种评价,一定是以“尊重”为其品质,也就是尊重一个学科的自身发展逻辑,尊重一个学科的特色和独立品格,尊重一个学科的学术共同体对学科的理解和把握。这种评价,也一定是“去功利化”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科建设上的返璞归真;尘埃落定,人才培养的地位会自然显现。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