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军:信息化促进农村转型与精准扶贫

曾海军:信息化促进农村转型与精准扶贫

世界上大部分贫困人口分布在农村,我国也还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我国政府已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信息化在促进农村教育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村发展与转型,从而实现对农村人口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需求侧拉动与供给侧推动

与全球趋势相同,我国的农村人口总数和占比也逐年下降。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农村人口、农村就业人口和农民工群体巨大,教育承担着提升这些人的素质和技能开发的重要使命。从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侧来说,涉及本地农民和农民工如何在农村“留得住、用得上”;外出农民工如何“提升技能、提高收入”;随之而来的还有农村儿童,特别是寄宿儿童、留守儿童、随迁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在农业种、养殖生产经营、涉农企业和非农经济领域、农村社会服务事业、农村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必然需要大量的扎根农村或服务农村的信息化专门人才。从供给侧来说,农村教育信息化工程要让不容易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或难于接受学校教育的处境不利群体,都能够享受高质量的教育,从而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重点支持西部和农村校

囿于多种因素,如比较落后甚至贫困的经济条件、工学矛盾和时间成本、较大的投入和还不明显的实际效果,农民和农民工接受信息化培训和技能开发的动机和需求并没有那么强烈;农村社区和学校教育系统基数庞大、现状复杂,面向农村师生、农民和农民工开展大规模和个性化教育与培训的基础条件并不具备,或者成本太高。面对这些挑战,中央和地方政府、学校和师生,以及企业家、专家等,都将应用作为推动教育信息化的主线,实事求是地关照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差异,重点对西部和农村学校进行了支持。

例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三通两平台”将优质资源送到广大农村地区,让亿万农村学生能够与城市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牵头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累计招生50多万人,为农村培养了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农民大学生。清华大学牵头实施的“远程教育扶贫”项目,使清华课堂走进边远贫困乡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远程教育面向油区矿区,为能源行业培养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紧缺应用型人才。

近期,《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出台,落实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完成2100万人次以上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任务”,提升农民工学历层次、技术技能及文化素质,畅通其发展上升通道,更好地服务“脱贫攻坚”。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