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贫困类型的细分和精准识别
基于上述贫困机理的分析,可以在以往贫困的分类和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细化,从而为精准帮扶提供有效依据。以往经济学对贫困的划分以持续的时间为依据分为慢性贫困和暂时性贫困,前者指长期、持续处于贫困的情形,后者指暂时的、非持续的贫困情形。如果把上述贫困分类称为一级分类,那么可以根据外部条件和心理因素在持续贫困中的影响程度及其决定的脱贫的潜在可能性,对贫困进行二级分类。
慢性贫困可以进一步分为无力型贫困和并发型贫困;暂时性贫困可以分为冲击型贫困和过渡型贫困。无力型贫困是指不利的外部因素决定的贫困家户没有摆脱贫困可能的情形,例如缺乏劳动力或劳动力伤残,或者人均土地严重不足以及土地生产率极其低下等情形。并发型贫困是指不利外部因素和心理因素相互强化导致低水平稳态均衡的情形,不仅经济收入长期维持在低水平,而且主体的心理因素也表现出稳定的不利特征,如价值观的异化、认知水平低、短视的时间偏好等。并发型贫困由于存在外部因素和心理因素的交叉影响,帮扶起来要采取综合措施,且需要的时间也较长。冲击型贫困是指由于自然冲击或社会冲击等因素导致收入骤降至较低水平的情形。这类贫困主体有过脱贫经历,仍保持积极的脱贫志向。过渡型贫困是指贫困家户处于从一种状态往另一种状态的渐进发展过程中,可能是处于脱贫的上升过程,也可能是陷贫的下降过程。
值得说明的是,二级分类中无力型贫困要么无法脱贫,要么不可能从个体家户层面上进行帮扶,因此一般的扶贫思路无效;冲击型贫困和过渡型贫困家户由于掌握了某些脱贫路径,主观上保持努力脱贫的志向,帮扶起来相对容易;只有并发型贫困,虽然存在脱贫的可能性,但由于贫困原因的多元性及其交叉影响的复杂性,改变起来难度较大,需要更加仔细的识别和针对性的帮扶。
在二级分类的基础上,通过把贫困原因进一步细化可以实现贫困的三级分类。无力型贫困可以细分为劳动匮乏型、资源匮乏型和社会因素不利型。冲击型贫困则可以从自然冲击和社会冲击方面进行细分。并发型贫困要从两个维度进一步细化,一个维度是外部因素方面,类似于无力型贫困的细化分类,但外部因素没有恶劣到使摆脱贫困失去可能的程度;另一个维度是心理特征方面,包括价值观、认知、能力、意志等几个方面。
在实际操作中,应以整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思路对贫困类型进行精准识别。对于贫困二级分类的识别首先要考察整体情况,如人均土地拥有量、土地生产率、基础设施状况、社会因素等。通过对整体外部环境的评估,确定有无可能通过发展某种产业或生产模式来摆脱贫困,作为划分无力型贫困和并发型贫困的基础。再根据个别家庭自身的状况,如劳动力数量、结构、家庭资产状况、近年收入变化、家庭主要成员的心理状态等因素确定其类型。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武汉商学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