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贫困人群心理特征的精准扶贫研究

融入贫困人群心理特征的精准扶贫研究

以往,经济学对贫困机理和贫困类型的分析集中在对不利的外部因素的研究之上,如物质资源、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但《2015年世界发展报告》明确指出,贫困不应仅从物质资源的匮乏上找原因,还需要从贫困主体的主观思维上加以认识。近年来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研究表明,贫困主体的心理特征影响其选择行为显著,是使其维持低收入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贫困识别的精准性和帮扶策略的有效性,就应该在以往的研究中融入贫困人群的心理特征,从心理因素和外部因素综合的视角加以研究。

对贫困机理认识的精准化

对贫困机理的认识应置于贫困主体选择行为的分析之中。当贫困主体选择传统的生产方式时,收入维持在较低水平之上,结果必然是贫困的循环;只有当贫困主体找到并决定采取一些新的、潜在收益更高的生产方式时,如新的种植技术、新的组织结构或产销模式等,才有可能提高收入,逐步摆脱贫困。这些新的生产方式的选取受制于诸多因素,只有了解影响其选择行为的重要因素,并考察选择行为与实际收入的动态关系,才能准确刻画贫困循环的机理,为精准识贫、有效扶贫提供严谨的理论基础。

贫困发端于一些不利的外部条件,这些外部条件会对贫困主体的心理因素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在贫困主体进行选择的每个时点上,其选择结果既受制于外部条件的限制,又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是外部条件和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近年的调查和研究表明,主体的心理特征从很多方面对其选择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贫困主体沿袭的“安贫乐道”的价值观,会增加他们采取新生产方式的机会成本;脱贫努力失败导致的无助感和经济状态的脆弱性,会使他们具有不利的风险预期和风险偏好;单调的生活经历、闭塞的信息获取渠道,会使他们积累的可选的脱贫方案极少;低水平的家庭和社会教育,会使他们能力较差从而人力资本积累较低;生活的压力、缺乏基本的公共设施和服务保障(如干净的水、道路、医疗等),使得他们需要消耗更多的心理资源从而导致更“短视”的时间偏好,等等。

上述不利的心理特征,结合外部条件的制约,会使贫困主体对收益较高生产方式的评价较低,从而选择守旧的生产方式,对应的收入水平也较低。而较低的收入水平,一方面意味着下一期可利用的生产资源仍受限,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与物质匮乏相联系的心理因素无法得以改善,甚至变得更糟,如增强其无助感和宿命论归因,变得更悲观和短视等。这反过来又会强化贫困主体选择守旧的生产方式,收入维持在较低水平,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

值得强调的是,贫困主体经济状态的脆弱性,使他们的选择结果有时敏感地依赖于心理因素的水平。进取的心态会使他们搜集更多的脱贫方案;对风险的恰当评估会大大增加尝试新生产方式的可能;能力的提升会增加其新生产方式成功的概率;脱贫意志的增强有利于克服眼前的消费“诱惑”,选择更有长远利益的脱贫方案等等。这类敏感性意味着,不考虑心理特征,仅从物质层面进行扶贫可能事倍功半;反之,把心理因素与外部条件结合起来,从综合的角度进行扶贫则可能事半功倍。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