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构筑中国信息化战略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李金:构筑中国信息化战略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当前中国正面临由工业化向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转型,中国的信息化进程将使中国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毋庸置疑,信息化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动力和大趋势。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信息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应运而生,给社会意识形态带来正反双重影响。在此情况下,唯有立足国情,积极构筑当代中国的信息化战略,建设网络强国,推动互联网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推动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强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引导,方能维护中国意识形态安全、促进中国信息化健康发展。

信息主义的正效应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信息主义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形成于20世纪70-80年代,完善于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个重要社会思潮和学术流派,信息主义可以细化为:中轴转换理论、信息财富理论、权力转移理论、价值转型理论、数字化生存理论、信息主义理论。信息主义思潮是对信息革命的回应,正如曼纽尔·卡斯特尔所言“信息主义奠基于知识与信息的技术”。信息主义的出现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反响,并直接触发了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该计划旨在使全美社会经济方式发生根本改变。随后,加拿大、法国、英国、日本等相继出台了本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世界最基本的两种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信息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进入信息社会之后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信息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进入信息社会之后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学术界对于信息资本主义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著名的信息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尔首次使用了“信息资本主义” 的概念来描摹当今的资本主义。他在《信息时代》中指出,信息技术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从经济到政治、文化,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被信息化、数字化,同时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经济也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支柱。而信息社会主义的提出就是力求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进入信息社会后遇到的新问题,因此是马克思主义在信息文明时代的一种新研究和新发展。

两种社会形态在生产关系、信息鸿沟是否可以跨越和共同富裕是否可以实现等方面有着本质区别。两种新的社会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到了信息时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都具有了信息时代的新特征。另一方面,信息社会主义是信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和取代物,两种生产关系根本对立。在信息资本主义社会,披上知识产权外衣的信息寡头占据社会的统治地位,信息资本家和普通民众间信息贫富差距日益加大,“数字鸿沟”日益加深,结构性失业和社会矛盾凸显成为社会问题。而在信息社会主义社会里,反对剥削和信息寡头的垄断,提倡广大网民的平等权利。

从现实层面看,信息社会主义同信息资本主义同时存在、相互借鉴、协同发展。两者的存在都是现实的,都有其合理因素。贫富差别扩大是目前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从客观规律和人类理想层面看,代表先进生产力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制度最终总要取代为少数信息寡头谋福利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面对信息主义浪潮的来袭,中国以一种改革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对于一个还未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国家来说,信息发展如何与工业化目标、现代化目标相结合显得格外重要。信息主义思潮对中国发展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信息主义思潮影响中国现代化发展目标和道路。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应该是发挥后发者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模式,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同步发展。因为,在发展的信息化模式已成为发达国家发展政策的主导模式、社会的信息化已成为发达国家后工业时代继续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核心内容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再度扩大,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已经不能只是考虑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化,即以工业化为轴心的现代化的问题,而是必须将社会的信息化发展纳入其中进行综合考虑。第二,信息主义思潮影响中国信息化、工业化总体安排。信息化与工业化有着明显的区别,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产方式。然而对于我们一个信息化和工业化同步发展的国家,如何定位两者的位置,对于两者的协调发展就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工业和农业是基础。离开了农业和制造业,信息经济如水之浮萍。另一方面,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提升和发展。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信息化模式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主导的发展模式。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