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构筑中国信息化战略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2)

李金:构筑中国信息化战略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2)

信息主义的负效应

信息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如果不坚持适度原则,其结果便是信息技术决定论。实际上,在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信息技术并没起到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即使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也不是无边无沿的。著名学者丹·希勒指出,直到今天还没有什么证据证明网络“正在进入一个脱离了各种主流经济关系与社会制度的王国”。所以,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信息技术对社会有深刻影响;另一方面,社会制度尤其生产关系对信息技术有重要作用。在推崇信息主义的同时,务必要防止极端化的“唯信息主义”倾向。只要搞好信息工作便万事大吉的想法是幼稚和愚蠢的。我们还要警惕类似绝对化的提法,如“信息至上主义”、“信息万能论”等,它们传达的都是唯我独尊的信息主义崇拜,有失科学和公允。

信息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信息时代的产物,最显著的特征是信息成为资本和信息垄断的出现。信息具有价值,不仅本身具有价值,还能够带来更大的价值,这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初衷。在信息时代,信息充当了资本的角色,信息是资本主义在新的科技革命下的“救命稻草”。由于资本主义对资本的追逐,使得能够带来价值的信息被垄断变得似乎顺理成章。在信息时代,对信息的过分垄断导致资本主义的矛盾出现一些新的特征:信息爆炸与信息短缺共存、信息共享与信息垄断同步、信息流失和信息安全问题凸显、信息富人崛起与信息穷人出现。

当下,信息产业成为助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然而信息产业存在不平衡发展,数字鸿沟加大为信息霸权主义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信息霸权主义的出现值得警惕。世界信息发展失衡,一些在信息技术领域捷足先登的国家利用信息资本和信息垄断,对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国家实行信息控制和产品倾销。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正是利用数字鸿沟在全球范围内扩张,推行信息霸权主义,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以达到相应的经济、政治、军事等目的。

积极构筑当代中国的信息化战略

中国由工业化向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转型意义重大。中国的信息化进程将使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极其深刻的转型。当前,我国信息化已进入新阶段,国情和世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立足国情特点、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构筑当代中国的信息化战略,方能维护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助力信息化建设。

警惕信息霸权主义,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习近平同志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2015年,习近平同志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作主题发言,畅谈中国关于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的理念,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共同推动互联网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提出由各国共同制定全球互联网治理规则并共同遵守,反对单边主义和几个国家说了算的治理模式,网络空间治理要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利益和意愿,尊重国家网络主权,互不干涉内政,尊重主权国家以自己认为适宜的方式监管网络活动的权利。反对信息霸权主义、打造网络强国任重道远。中国要多管齐下促发展,即掌握网络核心技术、汇聚网络人才、加强网络国际合作、清朗网络空间和维护网络安全。

批判“唯信息主义”,推动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以两化深度融合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政府要加强对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宏观引导,在具体落实层面包括:将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纳入各级政府的业绩考核体系;推进两化融合示范和样板工程,加快建设适合行业特点的标准规范体系;加强对信息产业的政策扶持,对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部门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培养和吸引信息产业的领军人才,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加强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引导,促进信息产业健康发展。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措施,加强对信息产业发展的宏观引导,其内容包括: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保障信息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引导信息产业重心向基础领域和新兴热点领域倾斜;加强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系统的、长远的产业结构规划,尽量避免信息产业重复建设;鉴于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的考虑,引导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信息制造业向西部转移;鼓励自主创新,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

缩小数字鸿沟,构建和谐社会。政府要处理好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关系。一方面强调要千方百计把“蛋糕”做大。以信息化促发展,提高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信息产业可以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帮助提高生产力和促进经济发展。通过信息化建设,谋求整体经济的发展,将“蛋糕”做大。另一方面强调公平合理地分配“蛋糕”。其一,将信息共享确立为信息社会建设的重要原则。2003年日内瓦信息社会世界峰会达成的《原则宣言》中,明确宣告要“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包容性和面向发展的信息社会的共同愿望与承诺。在此信息社会中,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使个人、社区和各国人民均能发挥自己的潜力,促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改善其生活质量”。该《原则宣言》向世人传达了“以人为本”和“信息共享”的信号。其二,推进公共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加大政府对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让信息化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加强全民信息化培训,提升社会成员的信息运用能力。政府应采取措施向普通民众传授网络技能和提供更多上网机会。其三,重点扶持信息弱势群体。据2013年国际电联统计,全球仍未上网的人数占全球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透过数字,我们能感觉到巨大的数字鸿沟的存在。中国的数字鸿沟主要体现在:城市和乡村居民之间的信息能力有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信息经济产业发展悬殊很大。解决数字鸿沟问题,需要关注信息弱势群体、关注中西部信息产业发展,努力在信息产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落实与实现。唯有摆正认识,方能维护中国意识形态安全、促进中国信息化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