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时代》选载:治国理政显露轮廓(2)

《习近平时代》选载:治国理政显露轮廓(2)

摘要:习近平认为,经济落后地区没有捷径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

善于团结人,不是窝囊

2000年任福建省省长后,习近平提议并亲自参与组建了福建省政府顾问团,汇集各路专家作为福建的智囊——这延续了他在河北正定的做法。

习近平亲自圈点专家,不慕虚名,而是更看重那些活跃在一线、敢想能做的少壮派。

这个顾问团每年会向福建省政府提意见,习近平也经常邀请他们参加重要会议,比如经济分析会。据说,习近平很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常委会上很少直接下结论或批评人,而是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几乎没见过他说重话。

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善于团结人,是习近平的一大特点。这种领导风格和能力,在福建的17年间日益成熟,并得到认可。

在习近平看来,团结,是一个人从政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前提,他曾列举历史上的刘邦、刘秀、刘备等人,“给人的感觉是挺窝囊的那种人,但他们都有一个最大的本事,就是能团结一批有本事的人”。

他懂得整合团队的重要性,也深知盲目突出个人的弊端。在宁德的一次干部会议上,他曾以球赛作比喻,论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成功要素是整体力量的有机配合,个人的技术只是居于次要的位置,如果盲目地突出个人技术,不顾整体协调配合,往往会使总体水平下降,影响整个球队的战斗力。

在福建,习近平从一名副厅级干部升至省部级干部,行政级别上升4级,管理一个面积12.4万平方公里、3000多万人的省份——相当于三个瑞士还要多。这是他的治国理政思路逐渐成形并通过实践去印证调整的重要阶段。

福建有山有海,地形复杂,有经济特区、重要港口,也有贫困乡村、山区腹地,直接面对牵系中国核心利益的台湾问题,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两岸局势紧张,几近临爆点。诸多因素,必然会加深习近平对于中国全局问题的认识、对于国家重大利益问题的思考。

面对更为复杂的执政局面,习近平提出并实践了很多新概念,比如,生态省,有限政府与效能政府,数字福建,海洋经济、林权改革,食品安全——福建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治理餐桌污染的省份。

这些举措都经过深思熟虑,在他离开福建之后,延续至浙江,有些更推广至全国。

可以说,走出正定时,他还是一个满怀理想的青年干部,而到2002年离开福建时,他已经是一位成熟稳健的政治家了。

一个坚定的有限政府论者

2002年10月,习近平调往浙江,仍出任省长,短短一个月后,又任省委书记,这是他第一次成为“封疆大吏”。

浙江在福建东北方,两省互为邻居,但经济实力差距不小——以GDP排名看,浙江在全国各省中常居第四位,而福建则总在第十一或十二位。浙江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但经济特别是民间经济的活跃程度无可匹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过去十余年居全国首位,号称“民富第一省”。

知情者透露,习近平由福建调任浙江,出乎他自己的意料。之前,他有思想准备,可能被中央调到陕西省或西部某省工作;到浙江后,“没有想到一个月以后又兼任书记,一点都没想到。当时,我想一定要做好,绝不能做不好。因为我做不好的话,不是我个人的事情,这是对浙江4600万人民的事情”。

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的《中国经济大讲堂》节目中,习近平用“山越高越难爬,车越快越难开”形容接手这个经济强省时面对的挑战。

也有人分析说,习近平是“一个坚定的有限政府论者”,而这正好契合了他作为一个民营经济大省领导者的身份。

密集调研是习近平的基本工作方法,用他的说法是“先做学生”,“不要盲人摸象”。到任后的两个多月,在外调研的时间占了一半,每天六七点起床,夜里一两点休息。9个月之后,全省90个县市区,他跑了69个。

一次在四川当地视察浙江省的对口扶持县,因为地处高原,很多干部都支持不住,中途退了下来,而习近平不仅从头坚持到尾,更是随时随地走下汽车,走到老乡中去了解情况。

习近平常说,下基层要少搞“锦上添花”,多搞“雪中送炭”,要多跑“冷门”,到问题多、困难大、条件苦的地方去办实事。

在福建首创的下访也在浙江继续。2006年8月,他率领浙江省党政干部接访团,在衢州市接访。一上午接待了167批来访群众,当场解决问题76个。

从浙江到后来的上海,习近平有句话浙江干部耳熟能详:“领导干部下访,要到矛盾多的地方去,往矛盾‘窝’里钻,这样才能够取信于民。”

到浙江两年后,习近平面对的挑战不再是“山高车快”,而是“成长的烦恼”——市场化程度高的浙江,面临资源桎梏,电荒、钱荒、地荒、水荒;出口依存度很高,贸易摩擦加剧,打火机、皮鞋、纺织品等商品在海外屡遭制裁;生态环境压力也很大。

如果说,习近平在河北、福建任职时,相当长的时间里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温饱,那么在经济领跑中国的浙江以及上海,迎面而来的是增长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后者也是目前以及未来若干年整个中国必须完成的惊险一跃,事关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能否实现中国梦。

浙江省的办法是:与临近的上海、江苏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民营经济全面进入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新兴服务业,清理和修订了一批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民企与国企一视同仁,强县扩权、强镇扩权,为增长强劲的经济板块突破行政制约。

他甚至决定,对生态环境优势突出的丽水市不再考核GDP,因为“环境就是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GDP”,力推地方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他出现了,在中共领导核心酝酿调整的敏感时刻

2007年3月24日,《浙江日报》头版的“之江新语”专栏,刊出了短论《追求“慎独”的高境界》。这个专栏,习近平以“哲欣”为笔名写了4年,这是最后一篇。

当日,中央决定,习近平调任上海市委书记。

2006年秋,上海爆发社保基金案,市委书记陈良宇等一批高官落马,陈是当时查处的贪腐官员中级别最高者之一。上海,这个对中国经济和政治局势都有标杆意义的城市,会不会在风暴中动荡坠跌?

习近平主要着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力推现代服务业,为上海确定了“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的目标。

对于自己的上海使命,习近平的总结是“努力稳定大局、统一思想、理顺情绪、调动干部积极性”。

短短7个月零4天,当他奉调入京时,这座城市已重获稳定和信心。

在到上海任职之前,习近平在海外的形象是改革和亲商的政治家,在国内,普通民众谈及这位地方大员,仍会提及他的中共元老父亲,对他本人印象并不深刻。调任上海,令习近平成为关注焦点,特别是在中共领导核心正酝酿调整的敏感时刻。

2007年10月中旬的中共十七大,习近平进入中共中央的9人核心领导层,与他同时“入常”的,还有他5年后的治国搭档李克强。

在中央的这5年间,习近平担任中央党校校长,受命牵头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筹备,并负责起草中共十八大报告、修改中共党章。直到2012年11月,成为拥有86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的总书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掌舵人。

回想2007年初,有媒体要求习近平为自己在浙江的5年打分。“我怎么可以给自己打分?打高了别人说我骄傲,打低了别人说我自卑。”习近平这样回答。

他解释说,这个分数应该由老百姓来打,官员关键是要为民做事,而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

现在,13.6亿中国人,正在注目于他的一举一动,也会在心里为他打分。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