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官大贪问题,治理的难点和重点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基层干部、专家学者和记者对此都有着怎样的观点和看法。
半月谈网以《“苍蝇”乱飞,基层反腐如何回应百姓期待》为题做了一期有关基层反腐的专题,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作为在基层工作的人员,对此更是感同身受,关于如何治理“苍蝇”乱飞的问题,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治乱”办法,以取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学习交警的“异地执法”。在一些偏僻的小县城,治理酒驾问题一直是个难题,原因就在于地方不大,转来转去都是“熟人”,一旦查到酒驾,说情的就来了,工作局面始终打不开,被逼无奈,交警部门采取异地执法的办法,在区县之间交叉执法,一听说查酒驾的交警是“生面孔”,很多人都害怕被抓住,所以不得不收敛,逐步让“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成为了一种习惯。其实纪委也可以采取的“异地执法”的办法来对付“人情关”,实践证明这一办法行之有效,违纪违法者对“生面孔”的提防和敬畏从来就不敢掉以轻心。
学习中纪委、中组部的“空降法”。中纪委、中组部对于某些省份发生“塌方式腐败”的重灾区采取了“空降法”,解决官员一时“空缺”的问题,治病树,换烂树,培植良好的从政环境,效果很好。从落马“家乡官”比例高这个现象看,“公务员担任县、乡党委、政府正职领导成员的,应当实行地域回避,一般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市(地、盟)党委、政府正职领导成员”这个条款在有些地方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为产生腐败埋下了隐患。一个人在成长地和出生地从政,对他或多或少都会有影响,这是人情社会的文化氛围决定了的。异地做官是惯例,而且最多可以连续担任两届,实际上这些惯例在某些地方被突破,这也是制度定的好执行的差的表现。没有合适的人选,采取“空降法”选派人员任职不失为一种好办法。“空降法”同样适用于村组和社区的“两委”主要负责人,最近各地推行的村支部“第一书记”和“志愿者村官”等办法,对于优化基层政治生态效果十分明显。
学习学校老师对学生的时常“敲打法”。在学校,老师对学生始终“盯得紧”,课堂上、寝室里,都进行了“全覆盖”关注,对不良言行及时批评教育。最近有的学校还配备了心理辅导老师,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加以关心和引导。相比之下,官员与官员之间,不像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老师批评学生的权利是“绝对”的,而我们的官员在这方面可以说留下了空白,认为“人大面大,没有犯大错,说起没有意思”,甚至发现某人有问题其上级领导也没有及时提醒。有的人存在问题,他的上级领导从来没有找他诫勉谈话,缺少及时提醒,等到被查处已经为时已晚。特别是有些人,已经知道自己被举报,领导没有过问,过了一段时间,相关组织也没有介入,感觉风平浪静,就以为事情已经过去了;还有的人根本没有把举报放在眼里,很嚣张狂妄,如果这个时候,他的领导尽一下“主体责任”,敲打他一下,肯定很管用,也不至于铸成大错。所以有很多被查处的人员感叹“如果组织上早一点提醒我,也不至于落下今天这个地步”。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2群: 531249826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