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当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有一定保护作用

贺雪峰:当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有一定保护作用

在农村调查,与老年人聊天,一些老年人对国家表现出无比的感激。原因是,现在种田不交税了,日子过得好,而且国家推进新农合、新农保,看病能报销,年满60岁的老年人每人每月还能领取70元基础养老金,这真是比儿子给的养老费还多。

区区70元基础养老金,竟然让农村老年人觉得国家政策所提供的保障比养个儿子还好,这与很多人认为国家给农民保障太少,网络上一些人散发不满情绪,可谓泾渭分明。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反差?这个反差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深入讨论。

每月70元的基础养老金,让农村老年人无比感激,其中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农村老年人从来没有获得国家提供的养老保障,而是靠家庭养老。子女不孝,老年人就会无助。他们过去没有既得利益,没有形成利益刚性,现在国家每月发钱,就是天上掉馅饼,当然会真诚感激。这就说明,中国社会结构还有很大弹性。正是弹性的社会结构,使中国具有巨大的利益调整空间,使中国可以应对各种危机和困难,可以将主要资源用于发展战略产业,完成产业升级,从而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当前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障,意思是养老保障不再分城乡,而是城乡一样。而实际上,城乡可能还真的有些差异。在领取基础养老金的同时,农村老年人仍然可以种地,而不需要子女赡养。就算到了不能种地的年龄,还可以种菜,养猪养鸡,从事力所能及的副业。城市老年人没有可以劳动以自给自足的土地,每月几十元养老钱,根本无法生存。因此,在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障时需要考虑城乡差别。

中国社会结构的这种弹性还可以用来分析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进城农民工,年轻时进城希望通过努力和运气可以在城市体面安居。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绝大多数进城农民都无法获得体面安居的就业与收入条件。好在农民工进城时,他们的父母仍然在农村务工,务农收入不多,却足以解决温饱问题。年轻人进城,赚了钱最好,赚不到钱无所谓,可以养活自己就行。等到生儿育女,有了压力,他们变得节俭,考虑长远。运气好则逐步成为城市的一分子,甚至将年老父母接到城市里来。运气不够好,就将子女送到农村父母那里养,夫妻一心一意在城市挣钱,将人生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他们并无沉重的赡养父母的经济压力。到了中年仍不能在城市体面安居,他们就开始考虑返乡了。虽然能在城市体面安居最好,但若不能在城市获得起码的体面生活,他们就宁愿选择返乡。

换句话说,正是农村的存在,正是土地在农民手上,农民通过“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获得了在城乡之间进退往返的自由空间。若失业农民工无乡可返,国家就必须为他们提供失业保险,若国家不能提供如此庞大数量人群失业保险,这些人就无法生存,就会社会失序甚至政治动荡。显然,可以容纳无法进城农民且可以让进城失败农民返乡的制度的存在,使中国社会结构具有极大的弹性,可以应对各种危机冲击。农村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中国城乡之间存在着对农民的保护性结构,这样的结构使中国社会结构保持了弹性,使国家有能力相对自主地分配经济增长剩余,从而使中国可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当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并不限制农民进城,农民能否进城和在城市安居主要不再是制度问题,而是他们能否在市场经济寻找到机会的问题。或者说,当前农民能否进城的唯一障碍是他们有无可以在城市体面安居的就业与收入条件。但城乡二元结构却仍然限制城市人下乡,限制资本下乡,比如城市人不能到农村买农民的房子。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