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宝健:仅有“禁限”远远不够

许宝健:仅有“禁限”远远不够

近日有媒体报道,限塑令实施7年来,早已形同虚设,名存实亡,折射政策制定思维陷阱,令各方尴尬不已。

所谓“限塑令”,是指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自2008年6月1日起实施。该通知规定,自实施之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要求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无疑,制定这项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使用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出发点是十分正确的,所采取的方式似也无可厚非,就是通过价格杠杆的调节机制,鼓励和引导人们少用或不用购物塑料袋。

想想自己以及像自己一样的无数的消费者,这些年来不但没有养成超市购物不用塑料袋的习惯,反而早已习惯了购买塑料袋。小的两毛,大的五毛,全然没有想到还有限塑令这回事,好像花了钱就可以心安理得似的。所以,限塑令的初衷没有达到,反而“便宜”了商家。据说,有的超市每年光卖塑料袋就有上千万元的收入。

一项政策,带来这样的结果,肯定是我们当初没有想到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笔者曾在某发达国家生活过一段时间,相关经历对我们很有启示。

去超市购物的时候,装包时服务员总是要先问一句:塑料袋还是纸袋?一 开始也总是习惯于要塑料袋,但渐渐发现了问题,老外们总是要纸袋,然后抱着走,买的东西多了,还左手抱一个,右手抱一个。

意识到了问题所在,觉得自己很不好意思,也开始用纸袋装东西,渐渐也就习惯了。但是回国后不久,又恢复了用塑料袋,而且是有偿使用,因为超市没有提供任何替代品,而自己又没有养成另外一个好习惯,就是每次去超市购物时自己带一个装东西的袋子。

为什么同样的问题、相同的出发点,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是因为不同的政策制定思维方式造成的。当我们认为一个事物或一种行为不好的时候,我们会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直接禁止或限制,一种是提供一个新的甚至更好的选择。前者是“禁限”思维,后者则是“选择”思维。前者的思维是直线的、单一的,后者的思维是反复和比较的。我们总是觉得前者效果来得快,却往往陷入简单化的泥沼,适得其反。

思维方式有很强的惯性。前不久,一些城市出台了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禁摩限电”政策,查扣车辆,还拘留了一些人,一大批快递员面临失去工作的危险,也给习惯了快递生活的市民带来很大不便,因而引发舆论热议和争议。试想,如果在禁限之前或同时,能有相关的选择来解决由此带来的问题,政策效果会不会更好?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