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砥:孩子本不应是娱乐节目主角

张砥:孩子本不应是娱乐节目主角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一纸“限娃令”,让各大卫视一时间炸了锅。尽管已经签下高达15亿元的招商总额,但《爸爸去哪儿4》将不会再制作播出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相较于电视台的惆怅与苦恼,社会舆论报以的则更多是支持和点赞。正如有论者指出:“孩子是节目的卖点,也是观众的看点,但童真不该被消费。”

的确,“消费”一词点到了当前众多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的深层症结。透过电视屏幕,人们可见太多秀出的亲情爱意,更可见太多造出的话题冲突。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阐发了一个重要命题:印刷媒介及其文化产生了童年概念,而电视媒介及其文化瓦解了儿童概念,它正在导致美好童年的消逝。从这个意义上说,真人秀节目给“星二代”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但附着其上的却是大人的行事规则和复杂的利益纠纷。商品经济的逻辑设定,很容易滋生出一种不公平,那就是普通孩子难以触及的种种光环,在明星子女那里却唾手可得。这显然无益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和主流价值观的正向传递。

文化领域固然讲究百花齐放,但任何文化产品包括娱乐节目都必然要对社会意义有所担当。一段时间以来,国内不少电视节目都存在明显的商业化、“愚乐化”、低俗化倾向。在很多制片人眼中,没有什么话题不能碰,职场斗狠、家庭冲突皆可成大餐;没有什么嘉宾不能请,劣迹艺人、网络红人皆可做文章。结果是,娱乐节目收视率日渐飙升,生造出的各种“明星”四处吸睛,但围绕他们的激烈争议也成为舆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厌恶那些纷繁杂芜,加剧社会心理“破窗效应”的娱乐垃圾。

拒绝娱乐垃圾是一种权利,与之相应的政府行为就是探索并划定娱乐的尺度和底线,减少相关内容与公序良俗的冲突。这些年,围绕各种新兴出现的节目形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不断跟进相应治理举措,有效压缩了低俗、浅薄、雷同的娱乐节目的生存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有限的传播资源得以优化配置,社会的“精神血液”逐渐丰沛,同时本土节目制作的造血功能也在提升,一些有意思更有意义的节目日渐涌现。中国电视需要这样的变化,广大受众也乐见这样的变化。

对卫视来说,一时半会儿的收视率不是第一要考虑的,作为大众媒体,必然有引导舆论、成风化人的职责使命,即便完全出于经营考虑,一味迎合受众对自身价值的贬损也相当致命。如何在资本为王、吸金为王的时代保持媒体的基本操守,这是超越娱乐的命题,恐怕也是最为根本的命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