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限薪”如何兼顾公平和竞争力
国企高管的薪酬问题,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其中不乏质疑和诟病的声音。质疑主要来自两方面,第一个质疑是国企高管够水平拿那么高工资吗?民营企业的高管高薪,一方面钱是私人的,给多少外人无权置喙;另一方面私企高管的水平是在市场搏杀中被证明了的。而国营企业,一来钱是国家的,所以高管拿多少薪酬不能自行决定;二来很多国营企业特别是央企都处于行业垄断地位,在一个缺乏甚至没有竞争的市场中,真没法证明一位国企高管是否有资格拿和私企高管一样的钱。
第二个质疑是国企高管的身份问题。我国的国企高管一般都有双重身份,一重是企业家,另一重则是公职人员,所以我国的国企高管往往是有行政级别的。这让国企高管们既享受着公务员们无法享受的企业高薪,又享受着企业家们无法享受的行政待遇和政府资源。同时,因为高管对企业资产没有所有权而只有管理权和支配权,不易培养主人翁意识,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情况就在所难免,而又因为高管可以支配巨额资产,这就为以权谋私提供了土壤。
鉴于此,所以这些年来国家开始着手国企高管薪酬改革,2014年中央审议通过《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和《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而核心的内容就是解决公平和效率问题。而今年的薪酬改革方案,就是要从薪酬分配的公正性上着手,比如把国企高管年薪限制在了企业职工的8倍以内。但是这样的改革同时又带来了新的疑问,那就是这样的工资还能吸引或是留住人才吗?和很多私企高管的薪酬相比,这样的工资可能就太缺乏竞争力了。结果就可能是,或者国企高管们通过其它灰色收入来弥补限薪带来的损失。或者高管们干脆就另谋高就了,企业很可能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我想无论是哪种结果,遭受损失的都是国有资产。
那么如何解决这公平与竞争力的双重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把企业和高管都做一下归类,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不同政策。这里就不妨看一看法国的国企薪酬管理办法。法国是整个欧洲国企最多的国家了,所以他们同样面临高管薪酬问题,尤其是奥朗德上台之后,更是把公平放到了他改革方案的第一位。和我们一样,法国也给国企高管的薪酬“盖帽封顶”。很多国企高管的薪酬一下子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但也有例外,比如法国国营铁路公司总裁纪尧姆·佩皮,薪酬就没受到奥朗德新政的影响,因为他的年薪本来就不高,只有25万欧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佩皮的身份,他是以公务员的身份过来做企业高管的。法国的国企高管来自两条渠道,市场聘任和政府任命。来自市场聘任的职业经理人自然就要拿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了(尽管也被奥朗德限制了),而从公务员身份转到企业的高管,年薪则要参考公务员水平制定。这就兼顾了公平和竞争力,让市场的归市场,让政府的归政府。
那么怎样决定哪些国企高管要市场聘任,而哪些高管只需要官员担任呢?法国的做法是看企业的性质,竞争性公司薪酬会参考私企,但要低于私企;而公用性的公司,高管工资水平参考公务员体系但又高于公务员。比如佩皮的薪水就比法国最高公务员奥朗德的薪水还要高出三分之一。实际上我国这次薪酬改革方案也涉及到了这个问题。此次地方改革内容中,上海、广东等4省市都明确将推进包括“选聘职业经理人试点”在内的用人制度调整。同时,中央明确,由组织任命、有行政身份的,就不能再拿市场化的薪资,其薪酬应参考国家相应级别的公务员薪酬和国企的实际情况综合考量后决定。当然我们也可以参考英国人管理国企的办法———国企负责人由政府委派,CEO外聘。
同样值得借鉴的还有英国对国企高管职务消费的监管。业内人士透露,我国国企老总的年薪只是他们收入的一部分,部分地方国企普遍按级别设有职务消费,部分消费额度、隐性福利高过工资。英国的办法就是财务支出公开化。据媒体介绍,在欧洲,对于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高管(不仅仅是国企)薪酬的信息公开,英国可以说是做得最完善的国家。高管晒的工资单上不仅仅包括基本工资,还包括职务消费、奖金福利、养老金、长期激励机制等。
国企高管薪酬改革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必须兼顾分配公平和拥有竞争力双重难题。既不能因为高薪而让国企成为某些官员养老之地,也不能因为收入少而让国企高管离心离德。既要能够留住像董明珠这样的管理人才,又要避免像褚时健受贿这样令人遗憾的事件发生,这并不容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