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对话:现实主义魅力何在?

学者对话:现实主义魅力何在?

对话人:张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雷达(中国小说学会会长、批评家)

白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批评家)

黄发有(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批评家)

叶梅(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作家)

张江:毋庸讳言,当前,在各种新思潮、新观念的冲击下,少数作家、艺术家不再愿意谈论现实主义,也不希望自己的创作被贴上现实主义的标签。究其原因,他们认为现实主义意味着保守和落后,不够时尚,不够新潮,不够抓眼球。那么,现实主义真的过时了吗?在今天的文艺创作中,它还有没有生命力?我们还能不能理直气壮地谈论现实主义?

生生不息,常写常新

雷达:现实主义是人类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最古老、最普遍,同时又常在常新的一种基本创作方法、原则和精神。现实主义有其质的规定性,它总是承认人和世界的客观性,总是力图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再现(或表现)世界,总是强调人类理性的力量、能动的力量;由于它对人和世界客观性的肯定,它更重视包括人在内的环境的作用,并重视人的社会性。

由于现实主义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以无限广阔的客观现实为对象、为依据、为源泉,并以影响现实为目的,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以自己的方式反映着客观的生活现实与人们的心理现实,并推动着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改变现实,从而发挥了自己独特的能动作用,也使现实主义文学之树常青。

从当代长篇小说来看,6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创作演进,就显示出了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基本走向。在不同时期,社会反响甚大的重头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杰作力构,也多出自现实主义文学一脉。如“十七年”时期的“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等。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长篇小说更是获得长足的发展,每年都以数以千计的数量增长,但叫得响、传得开的,也多是葆有现实主义血脉的作品,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尘埃落定》《长恨歌》《秦腔》《额尔古纳河右岸》《黄雀记》等等。可以说,现实主义生生不息,常写常新,使文学百花园枝繁叶茂,花团锦簇。

最近也最有力的一个例证,是由《平凡的世界》小说的热销和电视剧的热播形成的“路遥热”,它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现实主义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与强盛的生命力。路遥曾不无幽默地说:“当别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国这盘菜的时候,我并不为自己仍然拿筷子吃饭而害臊。”事实上,现实主义的《平凡的世界》,现实主义之于路遥的这部作品,与其说是手法在起作用,不如说是精神在起作用。人生是一场奋斗,如何活得有筋骨、有精气神,在困难乃至苦难面前不低头、不屈服,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课题。路遥笔下既卑微又骄傲,既平凡又刚毅的主人公们,能给青年读者以沉思、勇气和鼓舞,给行进者以精神的滋养。这就是《平凡的世界》20年来一直受到青年读者喜爱的主要原因。

烛照现实,贵在精神

张江:为什么现实主义文学能常在常新?我认为,这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由现实主义所倡导的理念决定的。文学艺术,归根到底,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换言之,是人类处理自身与现实关系的一种方式。而现实主义最本质和最鲜明的特色,恰恰是对这种关系的强调。

白烨:现实主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关于现实主义问题,就曾开展过为期数年的热烈争论与讨论。而我们所说的现实主义,是联系着中国的社会文化现实,对应着中国新文学以来的创作,跟欧美的批判现实主义、俄苏的批判现实主义,实际上是剥离开来的,是内涵与外延都不相同的两个概念。简要地说,关于现实主义,有偏严与偏宽两种思路的理解。偏严的,在内涵与方法上都持守现实主义的原本要旨,即“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真实性、客观性与典型性;偏宽的,则主要强调富含人文主义内核的社会性、真实性与向上性统一的基本精神。

我赞同要持守现实主义精神的说法,这一说法要比仅仅在手法上去理解现实主义显得更有弹性一些。现实主义精神,我理解就是人文性与人民性的合而为一,秉持文人的操守与良知,坚持为生民鼓呼与代言,有这样的胸怀与职守,是至为重要的。只有具备了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立场,才能在创作中做到“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使作品具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标志性与辨识度。

而与这样一个较高的要求比照,我们的不少作家都有不小的差距。其中最为明显的问题,一是缺少严谨认真的艺术态度,二是缺少烛照现实的理想精神。从而使作品在追求所谓的“真实”中,或目光短浅,看不到远处,或眼光低俗,满眼都是灰暗。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实主义作家自身的现实主义造诣,尤其是现实主义精神。

当前,多变而多彩的社会生活,多样而多元的文学手法,使得作家的选择和作品的写作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充满了诸多可能。但在怎样看取生活,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表达情感,怎样传扬精神上,依然有着高下之分、轻重之别。在我看来,最有分量和最有价值的文学,应该是直面人生、直指人心,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学。这种基于现实主义精神的写作,不仅为时代所需要,也为读者所喜欢。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