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后,开始大量涌入城市,散布在建筑、装饰、餐饮、搬运等领域,干着被嫌弃的脏、苦、累、险的活计。他们犹如一拨拨勤劳的“孔雀”,在每年的节后扎堆飞往祖国的“东南角”。
这种“迁徙”现象在人口学上叫推拉理论。流入地的那些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称之为拉力,而流出地的不利的生活条件则称为推力。然而,近年来的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孔雀”开始不再南飞,是怎样的推力和拉力变化促成了他们“回巢”呢?
一是经济账的“推力”。从以往的“迁徙”来看,农民工进城的推力主要在农村收入水平低,条件艰苦、缺乏更好的发展机会这几个方面。相对的,拉力因素则主要是城市相对较高的收入、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及配套的公共设施。然而,事实却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却无法同市民一样真正享有社会保障,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只是一个渴望不可即的“梦”。另一方面,近年来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业技术的发展,以及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越来越小,也让农民工有盼头。
二是亲情账的“拉力”。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能够为下一代提供更优质的资源,而城市较高的生活成本,又让农民工子女无法随同父母进城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只能与老人一起留守农村。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对子女缺乏正确的引导及保护,让留守的儿童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安全等问题,这让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心无所依,开始重新审视外出这笔经济账。如果能在家门口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谁又愿意背井离乡呢?
个人以为,农民工“回巢”其实并非坏事,他们的“回巢”,可以把打工的积蓄、熟练的技能、开阔的视野带回农村,既是物质资本的回流,也是人资源的回流,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政府应该做的,是如何引导好返乡族及时实现再就业,让他们能够回得来、留得住。
创业有门。要及时摸清返乡农民工的数量、分布、今后打算等基本情况,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创业培训扶持政策,为农民工送上创业培训服务,化解返乡农民工创业初期的“本领恐慌”。同时,制订有利于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及时为农民工提供项目、资金、技术及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系列服务,为农民工创业开通“绿色通道”。
务农有路。农民工进城,大面积农地撂荒,无形中促成了“精兵强将走四方,老弱病残务农忙”的现状,使得我国农业出现后继无人的倾向。返乡的农民工,眼界和思维相对来说是比较开阔的。政府可引导回乡创业的农民工立足本地农业资源,发展高效农业,开发生产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
红墙小院、小桥流水、长椅秋千,整洁的小道上不时走来纳凉的老人、约会的情侣......相比城市嘈杂的喧嚣,匆忙的脚步、尖锐的鸣笛以及那种无枝可依的漂泊感,回家,对农民工来说是一种心灵的归宿。为他们铺筑一条“回乡之路”,让农民工能够根植沃土、枝繁叶茂,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经之路,也是政府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义务。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2群:531249826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