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从新疆历史和现实上看,实现这一目标既有很多地缘等方面的优势,也有少许挑战。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之后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使这一提议由概念阶段逐步进入操作阶段。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值得注意的是,从最初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再到《愿景与行动》,一直强调不仅要加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还包括文化上的交流互鉴。《愿景与行动》是一份倡导全面合作的计划书,其中多次提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合作,即跨文化合作。对新疆的定位也鲜明地体现对文化交流的侧重——除了经贸方面,还要把新疆建设成为文化科教中心。
其一,新疆各族人民在与周边地区人民在长期的历史交融中创造了富有地区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新疆民族文化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民族文学艺术、群众文化、对外文化交流等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入全面繁荣时期。
其二,从新疆地区的文化交流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新疆地区的文化与其他地方的交流过程有以下特点。首先,地理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疆地区的文化及其交流发展过程。其次,新疆地区的文化呈现多元性和本土化并存。历史上有多个民族在新疆繁衍生息、迁徙流转,与多元化特性相伴相生的是新疆地区的文化呈现本土化或地区化。每一种文化传入新疆后,都会有与本土文化碰撞、互相适应或融合的过程,即本土化的过程。最后,跨文化冲突和交流与文化内部分歧和整合并存。新疆历史上跨文化交流的特点和规律对今天构建新疆跨文化交流中心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愿景与行动》中对新疆的定位给新疆提供了发展的良好机遇,这一定位也是基于新疆自身所具备的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文化科教中心的有利条件。新疆在地缘、文缘等方面的优势为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文化科教中心提供了内生动力。
第一,地缘方面。新疆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国内与西藏、青海、甘肃等省区相邻;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新疆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东西方多种文化交汇之地。全球化时代,随着交通设施不断完善,通讯手段便捷多样,商贸往来需求旺盛,沟通了解、文明对话、文化交流也相应显著增多。漫长的边境线上众多的口岸为新疆提供了大量与外界交往的机会。目前,新疆共有国家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2个。新疆已基本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国道干线为主骨架,环绕两大盆地,辐射地、州、市、县、乡和农牧团场,东联甘肃、青海,南接西藏,西出中亚、西亚各国,北达蒙古国的干支线公路交通网,并且还在逐步加强完善。新疆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的“57712”工程顺利完成,将会构筑起“五横七纵”的高速、高等级公路网,建设七大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建成四条东联内地和八条西出国际共计十二条通道。另外新疆还有横贯全境的新亚欧大陆桥,规划中的中吉乌铁路、中巴铁路等。目前中国已正式开行的中欧班列共有8条,分别从重庆、郑州、成都、合肥、武汉、长沙、义乌和苏州出发,大部分都途经新疆开往欧洲。连接内地和周边国家的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全建成后,将全面提升新疆在全国及至中西亚地区交通运输格局中的国际大通道和枢纽作用,同时这样的地缘优势也必然会进一步促进和加深文化的交流互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