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读文字之外,还有图像与声音
今天的中国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图像大于文字,今天读文字的书不再是我们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
两伊战争真正对我们造成冲击的是电视,不是书籍,不是报纸;日常生活里面出门就是广告牌,送给你的商品信息都是图像为主,连教授上课也必须做PPT。所以我想说的一个问题是,今天的读书人只读文字是不够的,他不仅要读纯文字的书,还要读图像的书,还要读文字和图像相结合的图书,图文合到一起。十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从左图右史到图文互动》,左图右史是中国传统图书的排版方式,左面是图右面是文字,到宋代因为科举考试的缘故,很多人已经不再读图了,基本上是读文字,整个的知识传递以文字为主。真正让我们意识到有一天图和文可以分庭抗礼的是最近十年。
我记得在80年代出书,要想插一幅图很难的,而现在很容易,我们在家里自己都会做,图和文的拼接对于出版来说已经完全没有障碍了,而且图文书的生产变成一种时尚。
现在电视媒体越来越强势,导致很多人有一个错觉,好像视觉变成一种主导的艺术,而我想说的是,其实文字依旧是文明的根基。目前的图文书太直观,很好看,但趋于表象。文字、图像两者并存的时候,如何能使文字的美感得到呈现,这是一种学问。一本书里面,假如图和文的篇幅同样大,必定第一眼是看图,图和文两个在一起的时候,图更加霸道,第一眼看进去的必定是图。所以插图书一定要限制图的位置,不让它太大,太抢眼,太好看,否则文字会被压缩的。所以文字在跟图对话的时候,要考虑如何保持它的主导性,如何不被压缩,不被挤到边缘,或者不被遗忘。我坚信文字不可替代,这一点是我想做这个研究的基础。图必须和文配合,可是怎么配合?如何阅读?阅读的时候产生的思想和美感如何呈现?这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
以前中文系、历史系的学生对付的基本上是文字,今天当图加入进来以后,如何跟文字形成一种对话、如何来解释?而且如何制作?这都需要思考。
还有一个问题,声音也必须关注。早年我是做小说史研究的,关注一个问题,从说书场中走出来的小说叙事方式为什么会变化?宋元时有说书,今天广播里也有说书,可是中国古代漫长的说书传统转化为小说的时候,一个最大的转变就是作家们开始假定你不是在听小说,而是在看小说,从耳朵到眼睛。早年还是“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后来逐渐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其实是从书场到书斋的变化,从耳朵到眼睛的变化。
而今天反过来,就是阅读从眼睛开始往耳朵转,或者必须兼济耳朵。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进程建立在三个基点上:学堂、报章、演说,被称为传播文明的三利器。这最早是日本人的经验,后来经梁启超介绍,被我们接受。理解晚清以来整个文明的推进,这三个基点很重要。我说的演说里面有教授课堂上的授课,也有政治家的政治宣传,还有一些是学者们的公众演说。这些演说的意义何在?
晚清以来,述学之文同样面临自我更新的使命,实现这一使命有两条路,一是严复、梁启超、王国维等新学之士积极输入新术语、新语法乃至新的文章体式,借以丰富汉语的表达能力。另一条路就是演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