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证明”困人久矣。继国办发文要求整治以来,各地区各部门陆续拿出动作。人社部近日出台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公共服务意见,要求全面清理“奇葩证明”,凡是没有法律依据的证明和盖章原则上予以取消。
法无授权不可为。对照权力清单,该取消的取消,该简化的简化,对无依据的“奇葩证明”来一个大扫除,人社部此举值得叫好。不过,把政府乱伸的手收回来,给任性的权力套上“辔头”,是一个系统工程。放眼望去,当前横亘在群众办事路上各种“奇葩证明”还有不少,而且很多都是“有依据”的,看上去都很“权威”。相较于清理那些无依据的证明和盖章,更难治的恐怕是这些“软钉子”。
相信很多人或许有过类似经历:办事常被要求出具这样那样不言自明的证明。当对此提出质疑时,办事人员一脸严肃搬出他们的理由——“部门规章明文要求”“上头明确指示”“我们也没办法”,堵得你哑口无言、无可奈何。表面上看,这些证明全是有据可查的,是规定要求的,办事流程无可指摘。但仔细一追究,便会发现这里头更多是繁琐冗事、重复要求,同样让群众跑断腿、磨破嘴,危害程度一点儿不亚于无依据的“奇葩证明”。
所谓服务型政府,归根到底是优化公共服务、方便广大群众。这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一条。一些证明或许曾经很有必要,但现在已经变得“奇葩”,就该让它随历史而去。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仍迟迟不愿松手,恐怕“依据”的不是什么部门规章,而是部门利益、个人算盘、懒政惰政,是官僚作风使然。往深里说,“各自为证”就是一种各自为政。在人口、信息高速流动的今天,社会服务与管理还停留在条块分割,拘囿于信息壁垒,无异于给群众的顺畅生活添堵。
身处信息时代,时空限制的突破,让“秀才不出门,已知天下事”成为现实。作为确认个人身份、资质的凭据,证明有条件也有必要换个思路、换种形式。比如,搭好共享的数据服务平台,让“一证行天下,一网查所有”,变“多头受理”为“一口受理”;比如,加强线上线下的融合,建立并畅通公共服务的“绿色通道”等等。沿着这样的思路做下去,不仅能够切中“流动社会”的痛点,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降低交易成本,还可以提高社会运行效率,节约公共资源,让信息建设释放出更大的红利。
全面深化改革,为的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宏大命题,但并不虚空。构建现代化公共治理体系,做好简政放权,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走出令人无可奈何的尴尬怪圈,全面清理“奇葩证明”,就是一个有力抓手。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回应群众的所需所求,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这不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