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3)

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3)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境界。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坚韧不拔的历史担当精神,把握时代大趋势,回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基本遵循,更加彰显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四、善于融通一切文明资源,不断实现理论创新

在深刻变革的时代,解决中国问题不能简单套用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也不能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更不能简单套用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和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教科书可用,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葫芦画瓢的做法都无济于事,只有通过融通一切文明资源,不断实现中国理论创新而加以实现。

“融通结合”是重要的创新方式。实践的客观性和历史的承续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进行理论创新,但其创新的方式绝不是割断历史、否定历史的“独断式”创新,而只能是“综合式”创新,只能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和现实的统一、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其基本形式只能是“融通结合”。因此,要进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进行中国理论的创新,就需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等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五、创新话语体系,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理论

话语表达与理论内容绝不是隔绝孤立的,话语概念中蕴含着理论实质,理论逻辑中塑造着话语内涵。当前,中国理论迫切需要使用中国话语进行表达。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符合中国实际,概括中国理论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正在不断生成。

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的提出,区分了价值观念与价值事实,既包含了民主、法治、公正、自由等人类共同价值观念,又强调了其社会主义的具体实现形式,这与偷换价值观念和价值事实的概念,混淆真理性话语与政治性话语,以抽象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幌子,推销其具体的资本主义观念和制度的虚伪的西方“普世价值”相比,高低自现;“依宪执政、依宪治国”提出,避免了被所谓“宪法政治”的话语所迷惑,防止了罔顾宪政在西方理论上的明确内涵,落入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陷阱;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结果公平和实质正义的内涵,显然比起点公平和形式正义更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进步;经济新常态概念的提出,生动准确地概括了当前的经济形势,有力地避免了人们对经济增速放缓的悲观情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显然比新自由主义的供给学派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更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这些新概念、新表述的不断出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并且正在彰显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黄艳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