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分级诊疗推行中的问题和困难及其成因(3)

基层分级诊疗推行中的问题和困难及其成因(3)

核心提示:在目前医疗机构资源配置呈“倒金字塔”的状况下,基层医疗机构离老百姓最近,覆盖范围最广,但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薄弱,医疗保障不够完善,影响了分级诊疗的实施和效果。在经济较为发达,地理位置优越的某分级诊疗试点地区,分级诊疗制度在基层推行的难度较大,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难。

六是基本药物制度还不够完善。2015版**省基本药物集中招标第一批中标目录,共有1963个品规药品可选择。即使是这样,基本药物目录中还是有一些常用的药物没有进入,仍未能完全满足群众的用药需求。同时,由于基本药物采购、配送制度不够完善,导致部分基本药物配送时间过长,不能及时送达乡镇卫生院。加上乡镇卫生院人员不足,无法向村卫生室统一配送基本药物,而村卫生室没有基药采购平台,村医只能自己购买基本药物,由于未严格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致部分村医使用基本药物目录以外的药品,还出现了以高于规定的基本药物收费标准对基本药物收费的情况。

七是上下联动、纵向协作开展不到位。某市没有建立市乡两级医疗机构人才流动、对口支援、上下联动的协作(合作)机制。由于县级公立医院本身面临专业人才不足、人才流失严重、学科发展亟待完善的处境,对乡镇卫生院的帮扶、指导非常有限,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纵向协作不多,也没有其他任何形式的合作合营;本级政府也没有从政策层面制定出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和下沉的相关政策和办法。另外,镇卫生院对村级卫生室的辐射职能未最大限度的发挥。

八是新农合监管职责缺位,未严格转诊制度。2012-2015年某市新农合住院补偿参保患者人次分别为74457、83795、89504和85844,呈上升趋势。以2015年为例,根据某市合医办下发的《2015年转诊工作相关规定的通知》规定的转诊条件和办理程序,对本地区具备转诊经办的12家定点医疗机构,下达了2015年转诊指标1485人次,而新农合实际报销补偿仅省级(**)及其他医院住院7483人次,远远超过年初制定的转诊指标。发生总费用15137万元,新农合实际补偿费用4697.43万元,补偿率31%,补偿费用占20**年新农合补偿总费用的22%。

九是补偿政策差异化不明显,引导和制约力度不够。根据《某市2015年新农合统筹补偿实施方案》规定,按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的不同等次,省市县乡的补偿比例也略有差异。以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3000-5000元为例,乡镇90%,县级80%,地市级55%,省级40%,但实际补偿过程中,省市县乡四级新农合住院实际报销比例为31.07%、41.85%、56.61%、76.52%,补偿比例差距缩小,不断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外地就医势头,加剧了分级诊疗的推行难度。

十是监管存在盲区,跨地域监管受限。为了方便广大患者,某市新农合已经实现了与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实时结算,由于实行市级统筹,而患者流向省级医疗机构的比例较高,市合管办很难对省级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管,导致转诊到省级医院的患者人均住院费用快速增长,2012至2015年分别为13525元、16745元、19651元和20229元,同比增长23.8%、17.35%、2.9%,给医保基金支付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同时也影响了县域内新农合总体补偿水平。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