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刊发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李诚助理研究员理论文章

《前线》刊发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李诚助理研究员理论文章

1

· 原文发表于《前线》杂志2025年第8期

2

作者:李诚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助理研究员

 

革故鼎新 融汇古今

——正阳门区域交通与商业的近代转型

正阳门作为明清北京内城南垣的正中门,是中国古代都城城门的典型代表。“正阳”之名取自“圣主当阳,日至中天,万国瞻仰”之意,也称为前门。自明代建成后,正阳门作为明清北京城的核心礼制建筑,其正门出入遵循严格的礼制规范。近代以来,随着城市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正阳门原有的通行管理已难以适应市民阶层的日常出行需求。为此,市政管理者开始对正阳门实施系统性改造。正阳门东、西两侧车站的建立及环城铁路的通车,重构了北京城的交通网络;1928年设立于箭楼的国货陈列馆,通过引入商业展示功能,促进了传统礼制空间向现代公共空间的转型。交通功能的提升与建筑风貌的协调保护,展现了近代北京城市更新的特征,使正阳门生动体现了历史延续性与功能适应性的完美融合。

改革旧制 因势维新

明清时期,由于宫城、皇城位于内城中央,城市东西方向的穿行只能绕道正阳门。正阳门正门遵循严格的礼制规范,仅在特定仪式场合开启。普通官民经正阳门进出内城时,需先通过瓮城两侧闸门,再经正阳门门洞,不仅手续繁琐,通行时间亦受严格限制。瓮城内东西两侧分设的观音庙与关帝庙,使通行路线更趋复杂。加之箭楼外大栅栏至天桥商区人流密集,进一步加剧了城门通道的拥挤状况。随着北京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交通需求的激增,正阳门周边区域的改造势在必行。

1914年4月,北洋政府批准设立京都市政公所,并任命内务总长朱启钤兼任督办。同年6月,朱启钤呈递《修改京师前三门城垣工程呈》,该文件成为正阳门改造工程的指导性方案。改造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拆除正阳门瓮城,在城楼东西两侧城墙上各开辟两个新门洞,并在箭楼两侧增建道路;为改善环境,计划在正阳门外铺设草皮并增设石栏以供民众休憩;原瓮城内的正阳商场经京师警察厅协调后予以拆除并补偿迁移;同时保留并修缮瓮城内的观音庙与关帝庙。此外,工程还涉及正阳门外护城河的裁弯取直以及在城门下方修建排水暗沟。整个改造工程预算为40万元,经费由京奉、京汉两铁路局均摊承担。这一兼顾交通改善与文化保护的改造方案最终获得批准并实施。

1915年6月16日,朱启钤冒雨亲临正阳门改造现场,使用特制的银镐拆除了旧城墙上的第一块城砖,标志着正阳门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工程实施过程中,创新性地利用京奉、京汉铁路的小火车运输渣土,将其运至东便门与西便门用于土地平整;同时将拆下的砖石材料用于中央公园绘影楼、春明馆等建筑的维修工程。这种资源循环利用的方式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显著提高了工程效率。至1915年12月29日验收时,工程实际支出29.8万元,较原预算40万元节省了25.5%,体现了较高的工程管理水平。

改造完成的正阳门新增至五个门洞,其中东侧两个门洞直通户部街,西侧两个门洞连接西皮市,实行“西进东出”的单向通行制度,显著提升了城门通行效率。时人《京华百二竹枝词》以“人马纷纷不可论,插车每易见前门。而今出入东西判,鱼贯行来妙莫言”生动记载了这一交通改善成效。工程实施过程中,朱启钤聘请德国建筑师罗思凯格尔担任技术指导,在完成妨碍交通的民房商户拆迁后,于正阳门广场增设西式喷泉景观,并在箭楼窗沿加装弧形华盖装饰。这些改造既保留了传统城楼的主体结构,又融入了西方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合璧风格,至今仍清晰可辨。

轨通八方 业启新程

正阳门改造工程的实施,与京奉、京汉两条铁路在城门外设站的交通需求不无关系。京奉铁路的历史可追溯至1880年修建的唐胥铁路(唐山至胥各庄),1897年延伸至右安门外马家堡后改称津榆铁路,又称关内外铁路。1901年3月,铁路延伸至永定门,并在天坛内外修建车站;同年11月,又经崇文门将铁路引入内城,在正阳门东侧建立正阳门东站。与此同时,原卢汉铁路(卢沟桥至汉口)也延伸至正阳门西侧,设立正阳门西站。这两座车站的设立,使正阳门区域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客观上推动了城门改造工程。

正阳门东西两侧车站各具特色,与古老城门相得益彰。1903年1月,正阳门瓮城东侧开始修建京奉铁路正阳门东站站房。1904年5月,车站增设检票栅栏,实行凭票进站制度。1906年,这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站房正式启用,其建筑面积达3500平方米,设有3座总长377米的站台,1500平方米的候车室,并配备行李房等功能区域。与之相对的京汉铁路正阳门西站建成时间稍早,采用二层砖木结构,中式建筑特征更为突出,规模较东站为小。《京华百二竹枝词》以“京奉火车车站殊,辉煌真个好规模。试从对面看京汉,西站何能常向隅”生动对比了两站差异。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曾回忆首次抵达东站时的感受:“一瞬之间,我好像忽然感受到一种历史的真实……这座古城门启发了我对历史的兴趣。”在汽笛声中,正阳门见证着往来旅客,其钟楼与浅灰色建筑群被鲁迅、老舍等文人写入作品,成为观察民国社会百态的窗口。

正阳门车站不仅承担客运功能,还负责各类货物的运输。货物到站后均需按规定缴纳税款。据1924年《京师税务月刊》记载,当年3月正阳门税局查获一起逃税案件:某运输商未按规定为20头奶牛缴纳税款,被查获后方才补缴。为此,京城左翼税局特别要求正阳门税局加强对东站牲畜运输的税务稽查。西站附近同样设有税局,专门负责货物及旅客行李的查验工作。随着客流量激增,车站秩序日趋混乱。1926年,交通部发布训令,要求京汉、京奉铁路管理局严格管控进站车辆:禁止汽车驶入站内,运送行李的黄包车、平板车等须停放在站外指定区域,以保障交通秩序。至1931年,正阳门东、西两站站前区域完成沥青路面铺设并安装电灯照明设施,进一步改善了旅客通行条件。

北京环城铁路的建设显著提升了正阳门车站的枢纽地位。1914年4月,朱启钤提出修建环城铁路的构想。当时京汉铁路正阳门西站、京奉铁路正阳门东站与京张铁路西直门站分属不同铁路局管辖,旅客换乘需辗转于各站之间。这一提议经政府批准后,交通部指定京张铁路局负责工程实施(因京张铁路系中国自主修建的铁路干线)。工程于1915年5月启动,同年12月完成西直门至东便门段(连接京张与京奉铁路),1919年8月贯通西直门至西便门段(连接京张与京汉铁路)。运营期间,西直门和正阳门两站设有专用环线站台,列车悬挂双面方向指示牌,到站后由站长翻转站牌以明确运行方向。环线虽实现了票务联程,但因未完成全线闭环、发车间隔长、运行班次少等运营问题,最终被取消拆除。

倡导国货 振兴实业

在民族工商业振兴的历史进程中,正阳门箭楼曾作为北平国货陈列馆馆址长达12年(1928—1940年)。20世纪20年代,面对洋货倾销的市场环境,南京国民政府推行“提倡国货”政策,相继在南京、上海、北平、武汉等主要城市设立国货陈列馆。1928年8月,吴大业被任命为北平国货陈列馆馆长,馆址选在正阳门箭楼。该馆不是展览文物的博物馆,而是具有固定展览、进行国货教育与实用研究的陈列馆。

吴大业将馆址定在正阳门箭楼,主要考虑正阳门为北平工商繁盛之区,人群熙攘。1928年11月,北平国货陈列馆正式开放,全国各地出产的名优产品在此展览,商品琳琅满目,有玉器、刺绣、景泰蓝等手工艺品以及贵州茅台酒、山西汾酒等。在展示国货精品的同时,该馆更肩负着振兴民族实业的社会使命,提倡百姓使用国货。1932年10月起,该馆与《北平老百姓日报》合作,每周刊印《国货周刊》,同时在箭楼周边设置12处固定宣传栏。1932年11月,由国货陈列馆创作、朗朗上口的提倡国货歌谣广为流传,歌词中呼吁民众“挽利权,雪耻辱,更要提倡国货,讲求实业进步”。

抗战时期北平沦陷后,北平国货陈列馆于1941年1月迁往北海先蚕坛,因经营不善,最终于1947年关闭,退出了历史舞台。

正阳门历经从明清两代的京师正门到现代城市地标的历史转型,恰是古都新旧交融之典范。早期市政管理者以“存其形制而通其血脉”为要旨,既守护瓮城箭楼之雄姿,复以拆墙筑路贯通城垣,使古都门阙焕发新生;环城铁路如银链般缀连正阳东西两站,既续写“九轨通衢”之盛况,更以钢铁轨迹重绘燕蓟经纬;箭楼上国货陈列馆旌旗猎猎,既承“左祖右社”之礼制遗风,复以实业醒民之声应和时代浪潮。如今,登临修缮一新的正阳门箭楼,前门商圈的车水马龙与古老城垣的沧桑厚重交相辉映,古都悠悠历史在此获得鲜活的当代诠释。

(本文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2025年重大课题“北京史事编年”〈项目编号:KY2025A0389〉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