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嘉:“核芯”技术亟需自主掌控(2)

唐嘉:“核芯”技术亟需自主掌控(2)

牵线搭桥,精雕细琢出精品

在信息产业领域,俄罗斯与我国有着相似的国情。经过快速技术消化吸收,目前俄罗斯已独立研发出“厄尔布鲁士”(Elbrus)微处理器芯片,并配套开发了相关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治愈信息产业的“芯脏病”,仍需我们从国家层面牵线搭桥,对自主可控芯片精雕细琢出精品。

可以充分借鉴吸收。学习国外技术成果,迅速提升自主设计和研发实力,不失为提高芯片自主可控的“捷径”。高通公司就是在获得ARM构架许可后,研发定义新指令集,加以知识产权保护,逐步摆脱了对ARM构架的依赖。近年来,国外主流微处理器芯片厂商纷纷加紧高价值专利收储和专利产出,我国可充分利用这一机遇,通过国家层面建立专门的专利运营与收储机构,对核心技术予以收购吸收,增强我国芯片产业的风险防控能力和谈判话语权。

要学会借力打力。信息产业领域市场竞争激烈,国外公司形成的“芯片技术联盟”并非牢不可破。除单纯依靠ARM构架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MIPS和POWER构架,争取可持续授权,在短时间内提升芯片研发和设计实力。近年来,IBM公司为了抗衡英特尔X86构架在CPU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正逐步提升POWER构架的开放程度。短时间内我国利用POWER构架开展微处理器芯片自主设计,不存在知识产权壁垒,可有效提升我国自主可控芯片的整体性能。

当然不可操之过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龙芯在获得了MIPS公司永久授权后,经过长期自主扩展指令集和软件系统配套建设,才逐步形成具有自主话语权的生态体系。提升国产芯片独立、安全、可控的技术实力,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斗争,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我们应当加快专利许可与反垄断制度的研究,避免国外芯片厂商利用过期专利再包装、公知技术专利化建立起“技术恐吓”。在技术层面上我们要集思广益,拿出完整的体系解决方案以吸引开发者,培育自主可控芯片的产业生态。

完全自主可控是关键。我国自主微处理器芯片面临着“兼容”与“可控”同时并举的现状,但如果不能完全自主可控,势必对国家信息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在芯片设计和研发上,我国决不能始终做他国技术的“追随者”,要加速形成芯片生态体系的持续改进、螺旋上升的研发态势,着力将投资集中在自主可控芯片的产业化以及工艺设备的自主化升级方面。我们必须以应用需求为牵引,以市场选择为导向,通过软硬件领域整体优化,精雕细琢,逐步建立具有我国国情的自主可控微处理器芯片体系。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