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战略合作
大国治理从来不能只是眼光向内。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随着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处理世界上的事,包括一个国家自身求发展,只有合作才能共赢,对抗则会两败俱伤。顺应这样的大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积极推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更加紧密的国际战略合作,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中美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到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及中韩“四个伙伴”关系、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中英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等,中国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摒弃了传统大国关系模式,实现了国际关系的重大战略创新。不冲突、不对抗,客观理性地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坚持相互尊重,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在此基础上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
从对亚太周边的邻国伙伴“亲、诚、惠、容”到对非洲各国合作的“真、实、亲、诚”,相同的是对合作共赢的真诚追求,不同的是对各国历史文化道路制度的高度尊重。尤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极大地激发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和谐、公平正义的渴望。
如何化理念为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就是变梦想为现实的战略平台。这一战略平台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是连接亚欧非的广阔“朋友圈”,是中国社会为世界各国搭建的“快车”、“便车”、“顺风车”。
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是基本态势。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模式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就是从19世纪开始搭上了全球化的快车。但是当年的全球化仅仅是从西方走向东方,从前发达国家走向后发展国家,基本上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单向的全球化是不够的,也是有缺憾的。“全球化”就应该真正全球流动起来,不仅要有从西方到东方的全球化,还应该有从东方到西方的全球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就是从东方走向西方、从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中国家、从中国走向世界的一种新的全球化。这一战略构思相当于对西方全球化发展的对冲,这种对冲可以让世界经济更加有活力。而且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纯粹的经济发展战略,是纯粹的经济发展战略平台,是在充分尊重沿带沿路各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基础上的经济战略合作,不把意识形态强加给别人,因而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支持与合作。这一点在亚洲投资开放银行筹建过程中体现得很充分,尊重他人也就得到了他人的尊重,建立起共同的利益也就建立起了更紧密的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更致力于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2014年3月下旬至4月初,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指出:“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当今天的世界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时,“天人合一”为人类修复自己的家园送上一剂良药;当今天的世界因为各种各样的利益纠纷与冲突而可能擦枪走火的时候,“和而不同”恐怕是实现各得其所的唯一选择;当人类社会越来越沉湎于社会发展方式“唯一解”的时候,让“生生不息”告诉我们还有别样的可能性、别样的精彩是很有意义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