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军礼是担当

最后的军礼是担当

——听《转身,也是为了强军》有感

5月31日,《中国之声》之《国防时空》栏目报道了题为《转身,也是为了强军》的人物故事。即将军转的老兵——某弹药仓库保管队教导员王胜最后一次执行押运护送武器装备的故事。

王胜,一个有着18年兵龄的军旅老兵,在部队裁定30万的情况下,综合考虑,毅然选择了把岗位让给年轻有为的未来青年军人,带着不舍的军旅情结执行着最后一次跨越大半个中国的押运武器的任务。在这最后次的执行任务中,他仍像第一次执行任务那样认真、细心地检查着、等待着,又在执行任务间隙,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传给新同志,帮助他们完成自己未完的事业……“转业并非失业,而是从军队这所大学校毕业,所以我最终还是决定,让出岗位,把机会留给年轻有为的战友。”面对《国防时空》记者的采访,某弹药仓库保管队教导员王胜深情地说出了这句话。

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话里话外表达的一种担当,一种军人情怀的担当,一种家国情怀的担当,更是军队大熔炉冶炼出的责任担当。

听着采访的声音,王胜的18年军旅历程让我了解得也差不多了:18年的青春年华,他把美丽酒在了押运线上,他把寂寞的坚守融入每一次押运器材的加固、防火安全的检查、战士冷暖的关心、押运常识的传帮带之中。

没有经历过这种军旅人生的人是不会体味到押运兵们那种坐在闷罐火车中冬冷夏热,风餐露宿的艰辛生活的,没有一种牺牲奉献精神、没有一种爱岗敬业的情怀是坚守不了18年的。

511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话虽这样说,但,如果没有钢铁般意志的战士,哪还会有铁打的营盘呢?没有韧如滴水精神的寂寞孤守,哪还会有强有力的后方保障?

采访的报道中最后说“王胜的押运行程结束了,一段新的人生即将开启……”“到达目的后,王胜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敬礼告别”。

这最后一个军礼,我听懂了一个老兵对18年军旅情结的不舍,听懂了一个老兵对军队改革的支持,听懂了一个老兵对改革强军减员增效的理解,听懂了一个老兵在最后一次押运任务中对新同志交接、传帮带的责任意识。

老兵王胜,只是裁军中的30万分之一。也许,有人会不觉得什么,但对于一个有着18年军旅情结的人,当面临着是继续留下、还是选择转身的时候,思想感情用“错综复杂”“激烈斗争”“进退两难”等词汇来形容都不为过,毕竟迈向门外,再择进入他门都等于从“零”开始。

改革强军必然面临着各种利益的调整,个人前途与组织需要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一种留亦忧,转亦忧的思想交锋,而军队强大才是每个军人最大的梦想。在这种调整与冲突间,会有许多老兵王胜这样的人员面临着进退留转。如何在改革强军的征途上向军队、向国家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老兵王胜的话真是值得回味与点赞:“现在部队年轻一代的成长很快,在知识结构、体力、精力上都已经超过了自己,主动离队,也是对改革的支持。”

王胜所言的支持其实更是一种担当,一种军人情怀的责任担当,一种对部队长远建设的责任担当。在此,向在改革强军中,为军队建设做出贡献的,在利益调整过程中甘于奉献的老兵王胜们致敬!

我们相信:在部队你们是一流的,回地方你们也会是好样的!

军营,给了你们一个绿色的梦想,同时,也为你们插上了在各种环境、各种战场展翅翱翔的智慧翅膀!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群,1群:209961124(此群已满),2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