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建设提升社会信任度(2)

以制度建设提升社会信任度(2)

制度信任内部存在显著不同

作为传统人际架构范围之外的行动准则或办事规程,制度是对“非人际”关系领域内的社会互动的一种规范和承诺,而公众之所以对制度(代表)产生信任,在于相信这些制度会顾及自身利益,并且它能够在相应领域内实现对公众的承诺。

1.制度信任内部也存在显著不同,教师获得的信任度最高、商业信任最低。在对同事、党政机关干部、商人、教师、医生、警察、法官七类常见的制度代表的信任评估中,公众对教师的信任度最高,达到86.5%。随后是医生(78.4%)、同事(69.4%)、警察(68.2%)、法官(60.9%)、党政机关干部(53.8%)和商人(29.8%)。公众对各类制度代表存在不同程度的信任,意味着公众对这些制度代表能否照顾到自身的利益、能否履行相关承诺存在不同程度的评估。

2.公众对党政机关干部的信任度稍有提升。与CSS2013的相关数据相比,党政机关干部获得的信任上升了4.3个百分点,说明此制度的代表获得公众的认可度在提升。不过,作为政府组织各个环节运行的执行者,党政机关干部的身份地位比较特殊。他们理应获得排名靠前的信任度,才是“为人民服务”工作宗旨的真正体现。排位靠后的现实情况,说明党政机关干部的各项作风仍需改进,以便实现更为融洽的干群关系。

3.公众对商人、医生的信任度在下降。与CSS2013的相关数据相比,商人获得的信任度下降了近6个百分点,商业信任呈下降趋势。这将导致商业运行成本增加、拉低供给侧改革成效,还很可能引发各种不可预见的社会冲突。此外,CSS2015中医生获得的信任度也降低了3.5个百分点。尽管国家在医疗保障方面做了各种努力,但从信任数据下降的事实来看,2013年以来的医疗保障制度很可能未达到承诺的水平,易引发不必要的医患矛盾。

多举措促进社会信任

通过比较CSS2015与CSS2013的相关数据发现,公众对商人、医生、陌生人的信任度均在下降;党政机关干部获得公众的信任度虽有上升,但总体排名靠后。为提升公众的信任水平,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培育良好商业风气,严惩各类商业不良小事件。为有效提高公众对商业领域的信任,需狠抓商业作风、规范商业行为。建议以公众生活中遇见的各类商业不良小事件入手,重点整治商业领域里的各种背信行为,把“小事件”归档分类,成立专案工作组。培育良好商业氛围,避免商业信任的恶化和异变。

第二,建立符合医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确保医改政策落到实处。改进医疗器械及药品的招标模式,建立定价者、招标者和使用者相互协助、相互制衡的工作模式。同时,从制度上提高医务工作者的收入水平,杜绝灰色收入;合理用药,确保医改实惠落实到民。

第三,推进反腐反官僚作风的工作,鼓励群众参与。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各类反腐工作,避免各类不良作风从明面转为暗处。设立热线,奖励群众实名举报各类贪腐事件,及时回应并公开相关处理过程。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激励公众核实并反映政务的真实性。

第四,尽快实施社会信用终生制。随着社会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与陌生人打交道的频率急剧增长,商人或商业组织也成为日常生活经常面对的互动对象。应尽快建立畅通的社会信用平台,实施信用信息终生制。建议试点先行,为商人/商业组织建立信用档案,与各项重大社会活动联网挂钩,对重大背信/守信行为予以记录,为信任评估提供参考和制度依托。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