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长栓:毛泽东的文化理论及其内在逻辑(2)

胡长栓:毛泽东的文化理论及其内在逻辑(2)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新革命性体现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体现着毛泽东文化理论旨在从根本上变革人们的世界观、实现社会大变革的新革命性特征,而这种新革命性特征则主要体现为:

一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革命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十分重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6)。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毛泽东以对政治、经济等与文化辩证关系的科学分析为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初就明确提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7)。由此,毛泽东不仅客观揭示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文化建设的高潮”的历史必然性,而且也指出了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内容,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于世界”的重要意义。这意味着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不只是体现为经济的更加强大与更快发展,同时也体现为文化的更加繁荣与更大进步。

二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8)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毛泽东始终强调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1939年冬,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就明确指出,“中国革命是包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的革命) 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现在阶段的革命和将来阶段的革命这样两重任务的。而这两重革命任务的领导,都是担负在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双肩之上,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任何革命都不能成功。”(9) 在1945 年4 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又指出,“我们的党从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这是因为这个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10)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的根本要求。

三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本方针。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从此,为适应生产力快速发展要求,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而由于文化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面临一系列困惑,毛泽东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立场,结合“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11),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本方针。事实上,早在1942年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就提出过“应该容许各种各色艺术品的自由竞争”。1956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提出: “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并强调讲学术,要“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12)对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毛泽东指出,就是要提倡“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对当时一些人关于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会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会不会造成对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过多的批评等人们思想上的担忧等问题,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分析指出,“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13)。“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相反地正是会加强它的这种地位。”(14)

马克思认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15)这里,马克思不仅给我们揭示了历史发展的继承性和超越性法则,而且也揭示了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和超越性本质,即任何文化的发展都必须利用以前各代创造的文化,包括其他各民族的各代文化,因为任何文化都不能是任意展开的,没有任何历史条件的,而是有其现实前提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如何对待以前各代的文化,如何对待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也就是外来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毛泽东从历史的逻辑出发,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基本方针,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要坚持“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的“古为今用”方针。因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16)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17)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要坚持“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的“洋为中用”方针。毛泽东强调,“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有益的东西,我们都要学。”(18)“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19)因为“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存在? 为什么发展?”无论是对待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毛泽东都强调要坚持一分为二的批判继承原则,坚持“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坚决反对全盘照搬或全盘否定的错误做法,包括在传统文化上的复古主义和虚无主义,在外来文化上的排外主义和全盘西化等。毛泽东指出,“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20)

同时,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追求,毛泽东针对不同领域还提出了不同要求: 就整个国家和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来说,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就文化发展的手段来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正确开展文化批评;在文化建设的主体上,毛泽东提出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要团结知识分子,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切实建设一支强大的知识分子队伍等。毛泽东的文化建设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的繁荣发展,在总体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明确了思路,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