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长栓:毛泽东的文化理论及其内在逻辑(3)

胡长栓:毛泽东的文化理论及其内在逻辑(3)

三、贯穿于毛泽东文化理论始终的革命逻辑

在毛泽东的文化理论中,始终伴随着革命的逻辑,这种革命的逻辑,严格说来,是与其对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紧密相关的,具体体现为毛泽东文化理论中的革命思想。从根本上看,毛泽东文化理论中的革命逻辑是近代中国革命在文化上的要求、反映和具体体现。因为近代中国革命承载的历史使命不仅是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不仅是政治上埋葬封建专制主义,也不仅是在经济上以工业化的现代经济关系取代以农业文明为根基的封建经济关系,而是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近代中国革命实际上蕴涵着必须进行的文化方面的启蒙和革命,必须承担起实现文化从传统农业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历史性变革的根本使命。对此,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21)文化的启蒙和革命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以及政治上、经济上的历史性变革统一为近代中国革命的主题,而文化的启蒙与革命则是其中最基础性的因素,文化变革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更为长期和复杂的历史使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毛泽东对形势与任务的实际认识不同,毛泽东文化理论中的革命思想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也起了不同的作用。我们必须全面地、历史地认识毛泽东文化理论中的革命思想,不能把他晚年的错误实践与其关于文化启蒙与革命的思想简单等同起来,甚至将其完全归因于文化理论中的革命思想,进而全面否定毛泽东文化理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毛泽东文化理论中革命观念的形成是与其早期在中西文化比较中,对中国近代社会积贫积弱、屡遭外侵的文化“由来”诊断密切相关的。早在1912年6月《商鞅徙木立信论》的文章中,毛泽东就指出,“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遇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景有由来也。”(22)在1917年2月《致黎锦熙信》中,毛泽东又明确提出,“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 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从而主张“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23)此后,毛泽东不断以各种形式提倡并贯彻这一思想。1918年,毛泽东和蔡和森、萧子升在长沙成立“新民学会”,最初的宗旨就是要“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培育有文化的“新民”。1919年8月,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毛泽东又提出“思想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经济的解放,男女的解放,教育的解放,都要从九重冤狱,求见青天”(24)。这其中“思想的解放”、“教育的解放”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在文化方面的革命,而且毛泽东将“思想的解放”置于首位,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毛泽东这一时期形成的文化领域的革命观念在其后的文化思想发展中虽有变化,但却未易其根,时有表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思想,坚持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在与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的辩证统一中认识和把握文化的革命问题,他指出“文化革命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并为它们服务的”(25)。其时,毛泽东文化思想中的革命逻辑一方面是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又服务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因此,毛泽东强调要开展“文化运动”,尤其要开展“农民的文化运动”,普及和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因为“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26),而历来只有地主才能真正接受文化教育,成为有文化的人。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毛泽东确定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因此,“为着创造革命的新时代,苏维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所加在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的苏维埃文化”。(27)毛泽东这一文化的革命思想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于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断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文化的革命思想在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主要体现为文化繁荣与教育发展的实践,即“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在落后的国家中还有一个扫除文盲的问题”(28)。

到1966年之前,毛泽东早期文化理论中革命的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领域斗争的作用被特别强调。毛泽东认为,“现在经济形式已经改变了,是社会主义经济了;上层建筑应该适应这个经济形式,上层建筑的形式也应该有所改变,内容也应该有所改变。”(29)他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搞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无论革命也好,反革命也好。”(30)这一时期,毛泽东文化理论中的革命思想主要体现在侧重于“世界观的转变”,并突出强调“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31),从中可以看出他已经开始出现片面化和极端化的倾向。一方面,毛泽东对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用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基本理论,没有遵循关于文化与政治、经济关系的辩证法,片面突出了文化层面的革命对于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片面强调了其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修正主义”的作用;另一方面,毛泽东对当时国内文化领域斗争形势作了错误的估计,包括对文艺界的社会主义立场、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性质等问题的认识也出现了偏差。他认为文化战线上存在着尖锐的阶级斗争,“各种艺术形式———戏剧、曲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诗和文学等等,问题不少,人数很多,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他还认为,“大多数( 据说有少数几个好的) ,十五年来,基本上( 不是一切人) 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如不认真改造,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要变成像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32)再加上当时国际范围内无产阶级思想与资产阶级思想斗争的影响,毛泽东文化理论中的革命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导致“文化大革命”爆发的重要思想原因,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文化理论中的革命逻辑,既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革命理论尤其是对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革命理论的继承发展,也明显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深刻而复杂的影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毛泽东文化理论中的革命思想也具有并不完全相同的内涵。早期主要侧重于人们思想观念上移风易俗的新民教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突出在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中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则分别强调了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以及后来作为根本转变的“世界观的转变”。基于此,我们对毛泽东文化理论中的革命思想要作历史的和具体的分析,既要看到这一逻辑在“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片面性,吸取深刻教训,又要避免把毛泽东文化理论中关于革命的思想与“文化大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等同,从而完全否定毛泽东的文化理论与思想在中国近代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今天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44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3)(4)(5)(6)(9)(16)(21)(25)《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页,第707页,第708页,第708页,第65页,第707—708页,第663页,第699页。

(7)《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页。

(8)《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

(10)(17)(19)《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3页,第860页,第1083页。

(11)(12)(18)《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9页,第54—55页,第41页。

(13)(1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5页,第787页。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页第540页。

(20)《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页。

(22)(23)(24)《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第86页,第393页。

(26)《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9页。

(27)《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8—12页。

(28)《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2页。

(29)(30)(32)逄先知《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0页,第339页,第1330—1331页。

(3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39页。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编译局办公厅)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