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颜之推(531-599)
颜之椎,字介,琅琊临沂人,北齐文学家,初仕梁元帝为散骑侍郎,江陵为西魏军所破,投奔北齐,官至黄门侍郎。齐亡入周,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
颜氏家训
教子篇
(一)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用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子生咳 ,师保固明,仁孝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悔,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言!
(二)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里,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三)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
(四)
齐武成帝子琅玡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别宫,礼数优僭,不与诸王等;太后犹谓不足,常以为言,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常朝南殿,见典御进新冰,钩盾献早李,还索不得。遂大怒,曰:“至尊已有我何意无?”不知分齐,率皆如此。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后嫌宰相,遂矫诏斩之,又惧有救,乃勒麾下军士,防守殿门,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
(五)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谓灵龟明鉴也。
(六)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俛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兄弟篇
(七)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母,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尽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行,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矣。
(八)
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弥。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卹,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
(九)
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重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跷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
(十)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佇日月之相望也。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间者,鲜矣。所以然者,
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怀薄义也,若能恕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
(十一)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沛国刘琎,尝与兄 连栋隔壁, 呼之数声不应,良久方答。 怪问之,乃曰:“向来未着衣帽故也。”以此事兄,可以免矣。
(十二)
江陵王元绍,弟孝英、子敏,兄弟三人,特相爱友。所得甘旨新异,非共聚食,必不先尝。孜孜色貌,相见如不足者。及西台陷没,元绍以形体魁梧,为兵所围;二弟争共抱持,各求代死,终不得解,遂并命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