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退休了,就让你退休,家务活我全包,说话算数!”
在32年的基层工作经历中,熊朝春走遍了千家万户。为了让每个问题落到实处,他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至今,他已经记满了73个笔记本。
2015年11月19日,熊朝春的笔记本从这一天起变成一片空白。
“好想看看丈夫在本子上写给家人的话。”熊朝春去世后,王平凤翻开笔记本,试图寻找一些往昔的回忆。
那是2014年腊月十四,王平凤50岁生日。
“我今天一定早点回来给你过生。”这天早晨,熊朝春笑着告别妻子,留下这句承诺。
傍晚6点,见丈夫还不回来,王平凤拨通了他的电话。
“不好意思哈,手头有急事。”熊朝春说完这句,便挂断了电话。
望着一桌饭菜,王平凤愣住了。
直到深夜12点,见熊朝春还没回来,王平凤失望了。
第二天,王平凤才晓得,熊朝春是次日凌晨2点才回家的,仅仅吃了碗方便面。
王平凤翻遍了丈夫所有的笔记本,却没有找到对她生日一星半点的记录,甚至没有一句对家人的话。
这次,王平凤又失望了。
也许,王平凤早就习惯了失望。
这些年来,王平凤由最初的生气、抱怨、无奈,最后变成了理解和心痛——他的家人们,大多经历了同样的心路历程。
“我们家出身贫寒,我老伴死得早,我有三个子女,两个女儿都在农村,只有朝春最有出息。朝春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从农村娃儿走到今天的,非常不容易。”熊朝春的父亲熊禄圣说,“儿子总是很忙,每次来看我,都是来去匆匆,很多次饭都做好了,一个电话,又被催走了。”
“我曾经请哥哥帮我找一份收入高点的工作。结果,哥哥没同意,劝我各人想办法。”熊朝春的幺妹熊朝英说,开始她并不理解哥哥。后来,哥哥一心为民的心让她逐渐改变了想法——越是亲人,越不能搞特权。
“在我的记忆里,爸爸太忙了,他管我的时候太少太少。”儿子熊奇红着眼睛说,在重庆读大学那几年,父亲没去学校看一眼,“我回开县工作这3年,老爸和我们一家人好好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他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说好找个假期,一家人出去耍一回的,现在……”
“等我退休了,就让你退休,家务活我全包,说话算数!”王平凤永远忘不了丈夫的这句温情承诺。
可谁知,这句“说话算数”,再也算不了数了。
“老百姓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
2004年9月4日,开县遭遇百年一遇的洪灾。
“老城的房屋陈旧,被水浸泡久了,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必须立刻组织群众转移!”熊朝春安排完抢险工作,第一个赶到大林村——灾情最严重的区域。
熊朝春顶着雨、佝着背,和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疏散村民。
“大林村还有几个老年人不肯走!”一位村干部说。
“必须把人救走。”熊朝春在齐腰的洪水中,向那几户人家赶去。
群众疏散完毕,时针已指向次日凌晨3点。
这时,熊朝春被洪水堵在一处半淹的房顶上,他是从露出水面的窗户,一步一步爬到房顶上的!
“当时太危险了!”王安树回忆说,由于老城的房子都很陈旧,被水浸泡久了,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我现在还记得熊书记当时只穿着一条短裤,手臂上到处是血口子,直到第二天上午才脱险。”
数年来,哪里工作最苦最累,熊朝春就会出现在哪里。
“熊叔叔,您为什么走得这么早?我还没来得及报答您……”5月11日,开县殡仪馆,熊朝春的遗体前,开县中学高二学生黄诗琴哭泣着。
“熊叔叔怕耽误我学习,一直不肯让我去医院看他,等我去看他的时候,他话都说不出来了,我没能和熊叔叔说上最后一句话……”她抽泣着。
透过泪珠,黄诗琴回想起初见熊朝春的场景。
那是四年前,黄诗琴读初一的时候。熊朝春了解到她因家庭贫困将面临辍学,承诺资助她完成学业。此后每一年,熊朝春都会给她交学费,买学习用具,购置衣物。
每逢寒暑假,黄诗琴都会在城里的“新家”住上几天。
而今,熊朝春虽然去世了,但他对黄诗琴的承诺还在继续。
弥留之际,他将资助黄诗琴的任务托付给了妻子王平凤。
或许是从小出生在农村的缘故,熊朝春素来对群众非常体贴,他生前常说:“老百姓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
“要不是熊书记的帮助,我现在连房子都没得住。”驷马社区移民杜芝伟听说熊书记走了,当即痛哭起来。
原来,因为家庭变故等原因,杜芝伟生活非常困难。熊朝春在一次走访中了解到情况后,立即东奔西走,对杜芝伟进行帮扶。
“我家的电视机是熊书记送的,这个廉租房,也是熊书记一手一脚置办起来的!”杜芝伟哭着说,她每次遇到困难,都会给熊书记打电话,他总是想尽办法帮助她。“我们非亲非故,他对我们这么好!去年,熊书记住院回来,我还专门去他家看望,没想到,这是最后一次见我的恩人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