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文化运动看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

从新文化运动看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

摘要: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思想解放,使得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优越性、先进性和革命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迅速得到认可。新文化运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更是一场启蒙运动。启蒙的意义在于破除蒙昧,实现理性的回归。五四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运动,最大的意义在于,其破除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桎梏,实现了人性自身的解放和回归。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得与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此,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得以确立。 

作为执政党思想的马克思主义,长期以来作为唯一的合法的意识形态,被广泛推广,在传播学上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国家大力提倡马克思主义,拥有更多的资源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贯穿于知识分子受教育的全部过程中,这大大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普及率和传播面,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原理被当作社会科学进行系统传授。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大提高了全体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但另一面,国家机器作用下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往往却带有违背认识规律、重灌输轻理解、混淆学术与政治、使理论教条化等弱点和缺陷。国家机器的干预作用,起了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因此,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要尽量发挥其正面作用,减弱其负面效果。

将传播学理论引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来。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它的传播过程,也包含在传播学的研究范畴当中。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政治学和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该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在马克思主义视野的研究中,如何启动沉默的螺旋,使更多的人广泛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当中,让更多的参与者赞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更好更有效地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

而在传播手段上,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随着传播媒介的变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方式也应随之变化而变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运用大众传媒报纸、杂志为武器,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现阶段,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包括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在内的新媒体逐渐取代纸媒而迅猛发展。如何跟上时代的潮流,在技术层面上解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积极搭建网络平台,借助于微信、微博、网络论坛等新媒体媒介进行传播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渠道,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任何理论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推进而不断创新的。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具有正反两方的经验和教训。他们也曾犯有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错误。历史证明,理论一旦停滞创新,便会失去其生命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不断创新、深化和发展的。实践决定认识,变化了的实践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变化。因此,只有在伟大实践中实现理论创新,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鲜活生命力。

理论创新,离不开对实践的认知和把握。在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现阶段表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之中。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到“美丽中国”概念的延伸,无不体现了高层领导人对此的把握,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保持鲜活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加强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才能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当今社会,由于思想越来越多样化,社会价值取向也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而由此引发的思想混乱和信仰危机也不容小觑。在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保证中国社会主义的性质不变质。新文化运动时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敏锐地发现,只有让青年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在当今中国,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的阵营中来,在国际政治环境下,更具积极意义。青少年正处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不少敌对势力通过网络等向青少年灌输西方的“普世价值”理念,试图在青少年群体中造成思想混乱,达到其“和平演变”的真实目的。为保证马克思主义者队伍的延续性和生命力,必须始终不移地加强对青少年马克思主义教育,使其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学习坚定不移地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其信仰。为保证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对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

第二,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的理论水平和高度直接关系其在社会主义事业实践中的成败。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增强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程度,提高其理论水平,有利于其日后再社会实践中更好地奉献社会、服务社会。以“90后”为主体的青少年群体,其生长的环境和接触的文化环境,使其在文化接受上更具“个性化”的特点,在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时,必须针对其特点,进行更为个性化的教育。

结语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马克思主义,从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不彷徨,不迷茫;二是有利于进一步的解放生产力;三是有利于社会的团结、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应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总结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的得失,科学地运用传播学原理,运用网络为代表的传播工具,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我们又必须根据受众特点,在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上进行更具针对性个性化的传播。这是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更好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实现两个百年中国梦的时代要求。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