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一种传承有序的文化

端午节,一种传承有序的文化

又到一年端午节,端午节就像其他传统节日、民间习俗一样,也是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比如端午节吃什么,做什么,南北各地就不尽相同。

在当下语境中,端午节无疑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涵。一方面,其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有着一套完整的文化内涵和风俗体系;另一方面,其也是法定的公共假期,是一个休闲、娱乐、消遣的消费爆点。

端午节源远流长的沿袭脉络中,自始至终都带着强烈的文化祝福意味。比如说,消灾免疫、趋吉避凶、防疫保健等等美好的寄愿,往往会在端午节这一特殊的节点得到了集中体现。对于“避疫驱邪”的期待,构成了端午节最初的内在驱动力。可以说,这是一种夹杂着敬畏和祈望的复杂情感。这种敏感而柔和的心理状态,在今天已经日渐消散。

端午节不仅有着明确的节日主体,更有着一套完整的风俗体系。端午节食俗中除了全国各地共享的粽子之外,南方大部分地区喝雄黄酒,湖南常德、张家界等地还吃糍粑,江汉平原一带吃黄鳝,山东、江西等地吃茶叶蛋……恰是鉴于这种文化的多元性与历史底蕴,2009年9月30日,“中国端午节”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第一个入选项目。

倘若忽略端午节的文化指向与风俗传统,那么端午节便不成其为端午节。随着商业社会的崛起,随着大众消费的扩张,端午节已经越发成为了一个世俗化的消费节日。吃喝玩乐,忙忙碌碌过完三天假期,却好似与真正的端午节毫无关系,这总归是值得反思的。之所以造成如此局面,当然不能仅仅归因为现代人的文化健忘,而更要从民俗传承本身去加以考量。

包括端午节在内,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面临着式微的尴尬。有鉴于此,不少人已在呼吁民俗保护。可是,所谓民俗保护,到底该如何进行?倘若仅仅是为保护而保护,节日民俗想必更可能成为“濒危的遗产”。相较于此,我们更应去做的,显然是找到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之道。唯有重新设计一套符合现代人审美和价值取向的节日仪式系统,才可让传统的节日习俗获得新生——最好的保护,是让传统节日的传统内容重新流行起来。

端午节,象征了一种传承有序的文化。这种传承,并不总是自发的传承,更需要一种创造性的努力。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