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还是那双眼睛

报告文学:还是那双眼睛

摘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诗人和画家都极精细地描绘人的眼睛。三十六年前,著名作家周立波曾经这样描写过王震同志:“象八路军所有的身经百战的将军们一样,他有一双好眼睛,在原野里看得非常远。”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诗人和画家都极精细地描绘人的眼睛。

三十六年前,著名作家周立波曾经这样描写过王震同志:“象八路军所有的身经百战的将军们一样,他有一双好眼睛,在原野里看得非常远。”

一个将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没有远见卓识是不行的。

我们破坏了一个旧世界。这还不是目的。我们要建造一个新世界。这时候,有些人的眼光变得模糊,黯淡,失去了当年的锐利。

王震将军还是那双眼睛。他看到了历史的巨大转折,看到了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这种新形势。他仍然是一位将军,但是他的军团变了。他率领着铁道兵、军垦大军,历尽艰辛,走遍了祖国的高山、沙漠和荒原……

而知识分子,则始终是王震的朋友,是向新世界进军的王震兵团的依靠力量。

硝烟未尽,炮声在耳,王震率部挺进新疆。一路之上,他花了很大精力做了两件事:收罗人才,收罗书籍。记不清他找多少人谈过话了,各种专家,教授,留学生,甚至刚刚俘虏过来的国民党的技术人员。王震总是一句话:“走,跟我们上新疆!”虽然仗还在打着,他已经想到明天。他是去开发新疆建设新疆的,他要办纺织厂,钢铁厂,农学院,他需要人才。

“这些人是国民党哩!”

“怕什么,他又不是党棍,是搞技术的嘛。用!”

这种争论,先是发生在王震和他的部下之间,到“文化大革命”变成了王震的一种罪名。但是,一座座毛纺厂、钢铁厂、农学院,第一次矗立在新疆的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也随着物质财富一起生产出来了,这是多么好的回答。

1957年,反右派运动后期,王震心里总在想着一件事:定为右派的人,也要给个出路。这些人都是知识分子,他们的知识还是有用的。可以到农垦部门来嘛,我们有能力、有力量收容他们。于是,许多人到王震的兵团里去了。艾青就是其中的一个。

……北去的列车,在暗夜里隆隆地行驶。车厢里多闷。艾青一眼扫过去,全车都是军人,只有极少数几个人身着便衣。这是王震的部队,正在向黑龙江进发。艾青好象是糊里糊涂就上了这趟列车的。不,当然不是。生活有时候象落差很大的河流、瀑布,急转直下,容不得人们细想。现在,伴着列车单调的节奏,艾青陷入沉思。

一天,他正郁闷无聊,在公园里看人下棋。忽然有位同志来找他,说王震要见艾青。一见面,王震就说:“老艾呀,我又爱你又恨你!你是不反对社会主义的,你是拥护真理的嘛!离开文艺界,你到我们那里去吧。”王震指着地图说:“这里是密山。怎么样?”第二天,王震又到艾青家里来动员艾青的妻子,指着满屋子的书说:“把这些营养品都带去,书架也带上,北大荒需要文化。”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